《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4

《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赏析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⒀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柳永仕途蹭蹬,年届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产生了归隐思想。这首词就是归隐思想的流露,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一开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至“几许”以下,词人笔调突然一扬,由静态变为动态,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词的上片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片则具体的写出了“伤漂泊”的具体内涵。换头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一气呵成,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从感情线索上看,这里又是一扬。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云泉约”三字收缴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柳永的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据北宋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可见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拓展阅读

1、爱国诗词:岳飞《·写怀》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

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传诵不绝,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2、《》诗

》言情赠友诗歌

正月十三日,雪中送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遇时来纡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这首词当是熙宁九年 (1076)正月十三日作,按 《苏轼诗集》卷十四,有《立春日,病中邀安国》诗,是熙宁九年作,故知这首词当是同时所作。这年,苏轼在做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 知州。安国,名勋,庐 (在今安徽)人,官至太府寺丞。工画山水和篆书,会填词。安国还朝*,作者做这首词送他。

上片写惜别的感情,说天难道是无情的,天也懂得我们两人的多情不忍分离,要为我留住客人,所以春天已经向暖,朝来何事还下轻雪。下雪是留客的意思。这里 “天岂无情” 当从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中化出,“天若有情”用 “若”字表假设,含有天是无情的意思。“天岂无情”用 “岂” 字,有否定的意味,即指天的有情,所以下雪留客。这里借下雪来表达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安国受到朝廷任命,回朝*,是时来运来。纡组绶,指带官印。做了官,有官印。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纡指佩带。所以称“君遇时来纡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按熙宁九年,苏轼四十一岁,不应想到老去归隐。因为熙宁二年,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苏轼和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四年,请求补外,任杭州通判。七年,调到密州任知州。他既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不可能回朝*,所以想到应该老去归隐了。归隐就想回乡,回到四川眉山。安国在汴京(河南开封)*,所以想到他时对酒相思,感叹云山远隔了。

下片“浮世事”,指世事虚浮不定,所以“俱难必”,都难以一定。分别以后,人纵使健康,还会老去,“头应白”了。想到这里,“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样聚首的欢乐,别后难以寻找,何辞一醉呢。“不用向佳人诉离恨” ,佳人即指安国,不用诉说离愁别恨,“泪珠先已凝双睫”,泪珠已经凝聚在两眼里,离愁之深,不言自明。“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燕子以秋分去,春分至。即今年春分时的新燕来时,不要断绝音书。

这首词是表达深厚友情的,一开头,即景生情,从天的下雪,发出“天岂无情”的话,这个开头很突出。接下来把“君”与“我”相对来说,反映仕途失意的感慨,从而引出老去归隐,归结到别易会难,显得此别的更为难舍,从而开出下片来。下片结合“我应老去寻泉石”来说,就仕途的失意说,归到“浮世事”两句,从“老去”开出“人纵健”两句,归结到伤离愁别,又别出新意,说不用诉离恨,进一步结合形象来写离别。最后表达期望。全篇有力地写出离恨,写出深厚的友情来。

3、吕本中《》翻译 思想感情 评点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昨夜闪头新过,门前流水清如玉。抱小桥、回合柳参天,摇新绿。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令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春酝酒何如?今朝熟。

【注释】 ①东里先生:作者自谓。《列子·仲尼》:“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东里,古郑国城中里名,郑子产所居之地。山阴:今浙绍兴,汉代梅福等曾隐居于此地。②回合:环绕。③“疏篱”二句,化用陶渊明《饮酒》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④归去:指隐居。⑤春酝:春酒。

【译】 东里先生,家住哪里?就在绍兴的小溪边。几间简陋的茅屋,面对着一马平川。昨夜山冈上刚下完一场,门前的流水如玉样清澈涓涓。四周参天的柳树环抱小桥,春风不时地摇动着嫩叶绿烟。疏枝横插的篱笆下,开放着丛丛金菊。空旷的屋檐外,挺拔着萧萧的翠竹。感叹自古至今人生有那么多得与失、是与非、荣与辱。须相信人生还是归隐田园好,人世间的纷扰忧患事永无结束。请问今春春酒酿得如何?今天就可酿熟。

【集评】 宋·胡仔:“《摸鱼儿》一词,晁无咎所作也;《》一词,吕居仁所作也。余性乐闲退,一丘一壑,盖将老焉。二词能具道阿堵中事,每一歌之,未尝不击节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

清·黄苏:“写村居乐趣,骨秀神清,玲玲高韵,由其天机胜也。朗吟一过,觉陶渊明《归去来辞》后有此杰作。”(《蓼园词选》)

【总案】经历了*得失的忧患和世间万事的纷忧,作者凄冷的心灵便常常转向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去寻求心理的平衡和慰藉,去解脱精神的烦恼和重负。因而在词人感伤国事的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上,偶而也萌生归隐山林、枕石漱流的愿望。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感情,决非虚伪的附庸风雅。在这篇讴歌隐居生活的词作里,作者腔热忱地描述了自己隐居的幽美环境,表现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抒发了人生感喟。显然,作者突出那些超越尘、绝世脱俗的清高景致,以求心灵的净化,以与俗世形成对照。所以词中写自己的居所远藏于“山阴溪曲”,俨然如人间仙界;而茅屋四周,则着重显示其水清如玉、柳摇新绿,以及丛丛菊花、萧萧翠竹构成的境界,使人产生清幽而又有志节的感觉。继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就禁不住要大发感慨、直吐胸臆了,“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公然坦露对于纷乱世态的厌倦。词末则以“酒”作结,蕴涵十分丰富,在表达幽人隐居情趣的同时,也有借酒浇愁、忘情于世的意思。

4、《谢应芳·

阻风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几篇珠玉。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这首词,由一次在吴阻风的偶然事件引申出一生遭际的不幸,借题发挥,随意倾诉,全词情思激越,风格沉雄。

上片从“吴阻风”写起。“怪底”就是“怪得”,有“惊怪”或“疑怪”意。作者对这股风愤懑不平,可恼它为什么偏要把我的船儿掀翻?我不过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行囊里只有几篇朋友相赠的诗。下面两句描绘上风浪:“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面风急,人在不停簸动的船里,望着风震撼着的青山,仿佛它也倾斜欲倒。白浪滔天,高过堤岸的屋脊。这一联写得逼真自然。对这场灾难,作者始而恨怪,继而冷蔑。他道:“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时常任意驾车出游,见路尽途穷,就恸哭而归。作者以阮籍自居,却说自己历尽人世艰难,已经习惯于穷途末路,所以也无心哭了。至此词意已有了转折,从吴阻风过渡到自己的风人生。

下片向天发出质问:“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瓶”,古代盛水、盛米之器。“竹”,在古人诗中,往往象征着人格修养或精神支柱。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倚修竹”(《佳人》),有环境恶劣,守身如玉的意思。“盘谷”(今河南济源县北),唐李愿隐居于此。韩愈曾著《送李愿归盘谷序》。这时,作者放浪形骸,搔首问天:风覆舟,湖寥落,我到哪儿去?回家,家中无米作炊。归隐,林下无竹可倚。试问老天,你将怎么发付我?你给我安排怎样一个“盘谷”?这几句感情充沛,一气呵成,是向命运的控诉。

风浪小了,作者的情绪也渐渐平息:“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第四桥”即吴县城外的甘泉桥,唐高士陆龟蒙曾隐居于此。作者所憧憬的世界是无风无的大自然。但是思想上的亮光只闪烁了一瞬,词人便又陷入现实的沉痛中:“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他仍旧在吴客中,他仍旧怀有千愁万恨。长歌当哭,沉痛之极!

这首词以通畅的语言,把三字、四字句联成十一字、十二字句。象上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还有下片第二句和结句,一气贯下,如长河倒泻。而在其中,又杂以浑然天成的三字句,象“无心哭”、“三千斛”和流转如珠的过片排比句,读来上口,回肠荡气,节奏时而急促,时而悠扬。又夹以俗语、白话,使字活泼真切,如道家常。形象与陈述相间,情态多所变化,既有严肃的悲哀,又寓庄于谐,的是佳作。

5、赵宽《减字木兰花·姚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白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在浙东部,为甬支流。词人在萧瑟苍茫的秋天阻上,心境寂寥。此词即从描写秋景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羁旅愁思。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开篇两句,从前入手。舟行上,忽然天气变化,冷风吹着水,卷起微小的波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去,犹如片片银色的鱼鳞。天色越来越阴沉,终于酿造了一场秋。“白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两句一方面承上,由“风”入“”,呈现出合乎自然的递进关系;另一方面又呼应题目,点明“阻”。白一片,莽莽苍苍,笼罩在面上,显得非常迷蒙。不说白,而说“横秋”,是因为“秋”字具有特定的苍茫冷寂的氛围。读诗词,见到这类字眼,当领会其意蕴。“动客舟”,是说作者面对阻中的萧条秋色,为之动容,心中产生了漂泊他乡的羁愁。秋中苍凉寥落的景象,与词人此时的客中况味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完全融合。全词只有上片末句略点羁愁,其余都是以景语来渲染客子的情感,颇为委婉含蓄。

换头从题中“阻”二字立意。为茫茫秋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凄风苦,已经使客中之人百感交集,难以为怀,何况现在还要滞留畔,其心境的愁苦寂寞,更不言而喻。下变化角度,从上风转而描写岸上的秋景。“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两句由听觉写到视觉。远处传来稀稀疏疏的钟声,它究竟来自何方?来是从前面村庄那一片黄叶树林里传过来的。这钟声,很疏落清寂;这黄叶树林,又很萧瑟苍凉。所见所闻,在在引起客子漂泊他乡的惆怅之感。“黄叶树”云云,化用唐司空曙“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宋苏轼“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二)诗意,不仅是刻画眼前之景,而且是由这钟声、黄叶、村落,想到了远方的家乡,饱含着深厚的乡思。“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末二句由“前村”推进一步,写得更加具体。村落里的一座茅屋,不知主人是谁。小径荒芜,没有人来往经过,只有横斜的野菊,独自在小路旁凄然地开着寂寞的花朵。虽是菊的时节,却无人光顾。如同上两句一样,这二句不仅通过写景传达了客子的心境,而且这茅屋荒径野菊的寂寥景象,其实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园的荒凉情景,是他滞留在外,怀乡感情的一种特殊表现。一副笔墨,实兼两种妙用。下片凡两用问句,前二句自问自答,后二句只问不答,运笔灵活,颇见变化错综之妙。比起上片只写秋光萧瑟,表露客子旅怀,下片意蕴更为曲折深厚。深沉的乡思,对因阻而产生的凄清寂寞的羁愁,起到了向更深层次挖掘的作用。全词的内容极其简单,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层折多变,韵味悠长,玩索不尽。

点击查看更多《满江红·暮雨初收》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801.html

热门阅读

  1. 沉默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诗歌
  2. 学校院企办公室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
  3. 公司周年庆贺词祝福语汇总
  4. 出席的解释及造句
  5. 2018水泥购销合同范例
  6. 我的压岁钱我做主小学生优秀作文
  7. 《开学第一课》高一观后感作文00字
  8. 一年级雷锋手抄报
  9. 与母亲相处的日子随笔
  10. 如何写征文总结讲座
  11. 平安夜经典短信祝福语
  12. 送给你全套周末祝福短信
  13. 井边的女人走过来散文
  14. 温馨幽默早安的问候短信有哪些
  15. 煤矿竣工验收典礼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