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子乘舟》译文及鉴赏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1: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
2: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3: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
4:逝:往。
5:不暇:该不会。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该不遇上险与祸?
母子之情是人世间天然的、最为牢固的血缘纽带。这一点,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大概是不会改变的。
写人之常情,征夫恨,怨妇愁,弃妇痛,新婚乐,相见欢,母子情,在《经》中可以说是既有广度,也有深度。选编者对写人之常情的肯定,把这些诗作为“经典”,也可看出他们对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表情达意本属人的天性,也是诗的功能所在,充分肯定之后把它们纳入道德规范的轨道,也是他们的用意所在。
人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这话一点不假。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到孩子张大成人,到孩子闯荡社会漂泊天涯,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既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换个说法,母亲是在用她毕生的心血进行创造:创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作品。
孩子作为母亲创造的作品,虽是另一个存在,另一个生命,却时刻牵动着创造者心。他的荣辱沉浮,幸福伤痛,生老病死,都不能不使他的创造者关注和动心。实际上,母亲通过自己的创造, 早已把自己溶入到了作品中,与作品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于是,人间才有了永不会消失的母爱的表达。
拓展阅读
1、赵执信《微山湖舟中作》清、近代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舟前湖泱漭,湖上山横斜。
湖中何所有?千顷秋荷花。
山雨飒然来,风香浩无涯。
移舟青红端,飘若凌绮霞。
林光村远近,楼影帆交加。
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
流览情所喜,避地想更佳。
何心博望侯,虚无乘海槎①。
赵执信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以后,愤激不平,曾数次出外漫游,寄情山水与诗歌。这首诗,是诗人泛舟微山湖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清幽秀美的湖光山色,并抒发了想避世隐居的情怀。
舟行湖上,湖中景物渐次进入诗人的眼帘,诗人就按一种自然的视线,依次写出湖上风光。前两句是始登舟时,以一种“平远”的眼光看湖。诗人立在船头向远处望去,只见碧波浩渺,湖水尽处与影影绰绰的微子山相连。这两句,写出了微山湖水面的广阔。既而舟入湖中,诗人的视线慢慢从远处收回,只见湖面上翠绿一片,满眼都是荷花。恰在这时,从微子山方面吹来的风带来了飒飒细雨,也送来了荷花的清香。一霎时,诗人觉得满湖都弥漫着荷香。以上写荷花、写荷香,仍然是从较远处观望。等到诗人被清幽的荷香所吸引,移舟驶到荷丛边近望,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景象: 只见深绿色的荷叶与粉红色的荷花相间,清风过处,花、叶纷纷摇动,就象一片美丽的云霞,诗人站在船头俯首观看荷花,就象凌空站在云霞上面。看罢荷花,舟驶进湖水深处,诗人的目光又向远处望去,这才发现湖中还有几处稀落的沙洲,沙洲上树木掩映着远远近近的村庄; 又见远处湖面上几艘游船交错而过,船上的楼影与白帆迭映交杂。诗人为眼前清幽如画的景象所陶醉,望着沙洲上错落显现的几户人家,疑心自己已经来到了晋代诗人陶潜描写过的桃花源里。以上是诗人对湖中景象的描写。游览湖上风光,诗人心情愉悦,因而不觉动了到此隐居之念: 如果能长期在此居住,**观赏湖中美景,又何必想望象博望侯张骞那样,凭借乘海槎以上天呢?诗句中既表现出诗人对微山湖的热爱,又透露出远离污浊尘世的愿望。
这首诗写游湖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虽是信笔挥洒,但意象生动,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风格明丽而自然。
2、《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5)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
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动乱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①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②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这两句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转而下决心长期耕作,借以解除目前生活的贫困。
③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④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这两句是说平旷的田野有远风吹过,美好的麦苗生意盎然。
⑤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两句是说虽然还未预计到一年的收获如何,就是眼前这些情况便足够自己高兴的了。
⑥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
⑦相与:结伴。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⑧聊:且。陇亩民:田野之人。这句和上句是说吟咏着诗关上柴门,聊且做一个象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
3、李白《寄东鲁二稚子》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李白因不受皇帝重用,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历时11年的漫游。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写的,时间大约在天宝七载(748)。
这是一首寄怀诗,深情地写出诗人在旅途飘泊中对家园儿女的刻骨思念,任何人读了都会为之感动落泪。诗先从诗人所在的吴(今江苏)地的风物写起: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江南的满眼秀色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东鲁的家园(李白大约在开元二十四年从湖北安陆移家到东鲁兖州任城,即今山东济宁市),吴地“桑叶绿”、“蚕三眠”表明节令已过春半,农事早已开始,而自己还在外漂泊,家中又无人手,那龟山北面(龟阴)的几亩薄田谁来给耕种呢?第三句那个“寄”字用得很有蕴意,东鲁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乡,只不过是寄居之地,因而乡里关系亦很淡薄,邻居们恐怕也不会主动帮忙的。“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是诗人此时此刻心理活动的外现:回去看看吧,路途又那样遥远,何况春耕之事已来不及,即使赶了回去也延误了农耕,自己此刻还在江上漂泊,既无心访胜看景,又无目的地可去,心中只有一片茫然,这比忧闷愁苦还要难堪……这种心理状态描写得实在准确。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由旅次引向家园、由现时回到过去的转折,亦是引起下文的神来妙笔。诗人把思绪具象化,把“心”想象为一个可以被风吹动的物体,因身在南而家在北,故而“南风”吹飘,飞越千里关山,落到故园的酒楼前。这比用思飞梦绕之类的词语形容,不知要形象多少倍、新颖多少倍,在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的无数诗人中任谁都未曾有过如此新颖的想象,而且用语又如此通俗自然、明白如话,确是不加雕饰又属审美上乘的大家风范。
由“心”而“楼”,由“楼”而“桃”,诗人以缜密的形象逻辑引出了本诗的中心意象,然后便加以重点咏叹: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枝叶葳蕤的一棵桃树挺立在我们眼前,这是“桃”的现貌;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追述种桃的历史,为“桃今与楼齐”作铺垫和比衬,为“我行尚未旋”作参照和对比,“桃”已成为故园的缩影和思归的焦点。但围绕中心意象最动人心弦的是关于一双小儿女的描写: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仅仅4句20字,便把一个刚刚懂事的小女孩思念爸爸的可爱亦可怜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倚桃折花,乃孩提贪玩;但忽又停折,泪如流泉,足见小小心灵上已笼罩了失怙的阴云、思亲的愁翳。“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也是4句20字,又把一位默默无言、无欢无笑,只有小姊姊与他相依为命的男孩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抚背复谁怜”,是说孩子们失去了母亲,现在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其时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已经去世,乃父又远游未归,此情此景,何能不令人寸心纷乱、肝肠忧煎?诗人只能用一块素绢写上自己的无尽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而这思念永远难断难收,如流不尽的汶阳川水。“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这真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低回不已,意绪连绵。
4、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赉》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文王既勤止, 我应受之。②敷时绎思, 我徂维求定。③
时周之命, 於绎思!④
【注释】 ①赉(lai赖):赐予。 ②止:语气词。我:武王自称。 应受: 即承受。应,与“承”同义。 ③敷:铺,《左传》引此诗作“铺”,布的意思。时:是、这。指文王的勤劳。绎(yi意):寻绎、不断的意思。 思: 想。 徂: 往。 ④时: 与“承”通。 於: 叹美词。
【译文】 文王为政勤劳一生,我要把治国道继承。推广实行每每思索, 伐商为的天下安定。 你们受封继承周命, 文王功德铭记心中。
【集评】 宋·朱熹:“此颂文武之功,而言其大封功臣之意也。言文王之勤劳天下至矣,其子孙受而有之,然而不敢专也。布此文王功德之在人而可绎思者,以赉有功而往求天下之安定。又以为凡此皆周之命,而非复商之旧矣,遂叹美之。而欲诸臣受封赏者,绎思文王之德而不忘。”(《诗集传》卷十九)
今·程俊英:“这是武王克商还都, 祭祀文王封功臣的乐歌。 赉 (lai赖),赐予的意思,可能是指武王承文王赐予勤劳之德而得天下,而诸臣又承受周赐予封有功之命而言。这篇是《大武》的第三章。”(《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总案】 这首诗是武王克商还都,祭祀文王封功臣的乐歌。全诗全用赋直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王不同于众的思想境界。在克商还都后,他没有沉醉在胜利后的喜庆之中,而是十分冷静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的重大。由于武王思想境界高,因之他的祀词格调高,与一味颂美的乐歌具有很鲜明的区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