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沁园春》2首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51:19

民间文学《沁园春》2首

《沁园春·赠岳阳陈君》

何处栖心,

玉鉴琼田,

杜句范篇。

更西来爽气,

频翻袖袂;

东流骇浪,

满注心渊。

愁啖青螺,

忧衔岸芷,

快意乘流可上天。

凭选就,

到亭边醉酒,

水上击舷。

风光占尽君先,

纵草长,

陈郎满院前。

看灯烛似炬,

灼残旧纸;

操椽比剑,

剜尽新笺,

漉酒脱巾,

倾城换马,

斗米功名付素弦。

何如我,

将平生检点,

只剩荒年。

《沁园春·蛇等闲身手?》

剑走青锋,

电闪雷鞭。

更丹心铁血,

狂飙大泽;

文章锦绣,

独傲林泉。

信溅寒芒,

齿挟剑气,

奋起雷霆鼠胆穿。

身不老,

纵缤纷甲片,

意气如先。

焉能蛰守山南,

使此身虽凉意如煎。

看东山盗寇,

常怀觊觎;

南墙虫豸,

几度垂涎。

饮血茹毛,

啮腐吞恶,

豹尾恨无剪沉铅。

待何日,

看平添足翼,

搅动云天。

沁园春词牌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为其女儿沁水公主刘致在封地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年间,大将窦宪的妹妹被册封为皇后。窦宪倚仗自己是当朝国舅,横行不法,大肆兼并土地,并且看中了风景幽雅的沁园。于是,出低价强买沁园。沁水公主慑于窦氏的威势,不敢计较,于是窦宪便将沁园占为己有。

后来汉章帝出行,路过沁园,指着沁园问窦宪,窦宪支支吾吾地不敢应答。后来章帝知道了窦宪夺园的事情后,极为震怒,召来窦宪严厉斥责说:“现在连尊贵的公主的田园尚且被你兼并,一般小民的田产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国家诛弃你窦宪,只不过像除去一只孤单的雏鸟和一只腐死的老鼠罢了。”章帝要治窦宪的罪,窦宪非常恐惧,后来靠他当皇后的妹妹百般求情,才得以幸免。章帝勒令窦宪将沁园归还了沁水公主。虽然这次因为皇后的缘故,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从此章帝不再重用窦宪。

这件事在南朝宋·范晔著的《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中是这样记载的:“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畏逼,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援以重任。”

后来有人作诗讽咏这件事,乐工创制成《沁园春》曲调,这便是词牌“沁园春”的来历。后来,也用“沁园春”泛指公主的园林。

这个词牌又名《东山》、《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为双调,共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

而沁园这座名园,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延续一千多年,至元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现在**省济源市五龙口镇化村(据华能沁北电厂5里),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0米,总面积79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2006年6月21日,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词牌介绍

【后汉书 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后沿以“沁圜”为公主第宅之代词,多见于唐人诗文。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诗:“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门开鲁馆,地列沁园。”

本调﹝沁园春﹞。当创始于初唐,且出自侯门,可知也。万氏亦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又本调亦名﹝寿星明﹞。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本调无涉。

〔作法〕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词牌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

(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

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

一下四),(仄)仄平平。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说明: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代表作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阕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拓展阅读

1、雪教案范

〖教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

二、复习课内容导入下阕的

三、指导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集权的*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采”“稍逊风**”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九、生齐读课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帝王

阕 稍逊风**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英雄

2、雪教案范

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治、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群众进行*的无产阶级**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人,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词的层次与思路

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3、雪教案范

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过程

(一)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二)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精读下阕

⒈按照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五)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六)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点击查看更多民间文学《沁园春》2首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5293.html

热门阅读

  1. 微信朋友群妇女节祝福语
  2. 2018年国庆节祝福语50条
  3. 201母亲节给婆婆的祝福语短信
  4. 201年经典新年拜拜祝福语
  5. 上班路上随笔
  6. 小班学期计划
  7. 课文《丑小鸭》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8. 寻找美人鱼读后感
  9. 沐浴春风体育腾飞演讲稿
  10. 赞美春雨诗句有哪些
  11. 2年级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12. 有关中秋节的祝福诗句
  13.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范文
  14. 学校圣诞晚会总结范文
  15. 伤心的签名50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