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7

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

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

[2]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

[4]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9).

拓展阅读

1、与课堂效果思考的

1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提全民的受育程度是我国的一项方针政策。育作为我国当前提全民受育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如何根据生的特点更好地进行课堂是摆在当前的重要的内容。作为师应该更好地进行数,提课堂的效果。对此,本就针对和课堂效果进行探讨研究。

进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数工作,提的效率。进行主要将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和优化,充分根据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将数课程进行业系的安排工作,理联系实际。进行目的在于更好的提生的习效率,帮助生更好的进行数习。的目标在于帮助生达成习任务,提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利用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1系性原则

也称,它是由内容、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子系所组成,各子系不仅独立还有制约关系、辩证一,有机结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2程序性原则

由于的系性,所以各个子系的排列组合应该具有程序性的特点。依据这个特点,我们要设出一套合理程序和模式,先设什么、分析什么,后设什么、分析什么,要有套路,不能是杂乱无章的。

3.3可行性原则

的制定是要用来实施的,所以必须具备可行性的条件。要符合生的接受能力和老师自己的水平,还要符合校的设备等因素,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便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3.4反馈性原则

实施之后要对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便修正和完善原有的

4.1培养生独立思考、提灵活性为目标

作为院校的数师在进行课堂的设工作时,要以培养生独立思考、提灵活性的目标进行院校的模式同普通育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设时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课程,培养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生的求知欲望。

4.2提课程的可控性

工作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意在将算、分析能力传递给生。数育作为一门培养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应该在进行数的过程中控制好节奏,逐渐的培养生的习能力。师在进行课程时应该将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培养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3构建情景化的课堂模式

这种形式的课堂主要强调技能加知识的有效结合,通过到的数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当中去。在进行课堂时。通过情景化的课堂模式培养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到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4.4有效的使用各种习资源

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课程的多样性,许多科技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被应用到实际的课堂上。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多媒体设备能够更好地将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呈现在生面前,激发生地习兴趣,使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课程的习当中来。因此在进行数课程设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进行课程

5.1科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算机网络技术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科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算机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课堂中传方式已经很难将内容灌输给生,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算机技术则能够很好地将微积分、不定积分等课程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生面前,使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数习,提生的思考能力和习兴趣。

5.2努力提习的积极型及主动性

院校中,对生的约束力不比中时那般严格。生的习一般都是靠生的自觉性。因此,自觉性较差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不再把习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在此情形下,师即使在中费劲巧思,缺乏生主动配合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师就必须从生的思想观念抓起,想方设法调动生的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生养成自主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5.3结合特点调整方式

院校数方式是提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师要充分结合院校的特点进行方式的额调整。例如,数师在进行微积分的课程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就需要数师根据课程的章节进行课时的划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着重的讲解,使生能够透彻的了解这部分内容。虽然院校的数知识从表面上看没有紧密的联系实际,与生活看似有不大的关系。但是通过数习能够很好地培养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因此提升课堂效果就必须师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质量,进而促进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通过对院校数进行分析和探讨,对院校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更好地提升院校的数工作,提水平和生的数水平。

2、中语

一、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化的情感。

二、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们,我们今天要习这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术界仍享有很的声誉。今天我们来习他的一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习批注阅读

全班生在认真阅读全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习和探究:

1.默读全,了解课大意,理清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

(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生自主小组合作习,探究本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习再组内交流,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师引导。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家一样,避免泛这类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家对于评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习了这篇课,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章,加深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

3、中语

一、目标

1.了解“赋”的章体裁特点,体会本的语言风格,了解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言句式。

2.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重难点

1.重点:生掌握重点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法。

四、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生听课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生在预习课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字,我想同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生在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体物写志也。”——《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生讨,七嘴八舌地补充,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六国》、《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生讨,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章。

4、中语

一、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师点拨这一习过程,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师在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5、中语

一、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的写人艺术。

三、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法。

四、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们就一起习课《鸿门宴》。【板书标题】

(二)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1)*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板书:*上无知】

(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先纳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板书:自大轻敌】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说明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妙之处?生默读全,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

完了本篇课,相信大家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那么同们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情况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老师想请同以项羽失败的原因为主题进行一个辩,看看项羽究竟是因为放走刘邦导致了自己失败,还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了失败?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习了《鸿门宴》这篇课,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点击查看更多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4292.html

热门阅读

  1. 给老人生日祝福语大全
  2. 描写冬天风景的诗句
  3. 烟台公司生产部技术支持实习报告
  4.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5. 七夕情人节浪漫的祝福语短信
  6. 九年级第一学期主任工作计划
  7. 没野心只能一辈子当穷人故事
  8. 超精辟的一句话摘抄
  9. 除夕祝福语大全
  10. 大班认知《统计图表》教案设计
  11. 描写下雪时心情的优美句子
  12. 大学生模范检讨书
  13.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14. 关于朋友感情的句子
  15. 初中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