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间诗歌长歌行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汉乐府民间诗歌长歌行

《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相关的信息,我们来看看下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字词解释: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朝露:清晨的露水。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徒:白白地 。⑼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首先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拓展阅读

1、词100字左右 词的字里皆是精彩

【**--近义词】

点,一缕檀香,品,一盏香茗,读,一卷书。看往事越千年,从经到楚辞,从唐到宋词,细细品读这千年情怀,字里皆是精彩。

犹如质朴的天籁之声一般,“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倾听这越地少女为倾慕之人所一曲越人,更有千山万水在眼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有中华名族一颗瑰丽奇绝的明珠——离**,不过唐却书写了一段别样的精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我一直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是骆宾王的咏鹅,知道的第一个人是李白,会背的第一首是春晓。唐朝,有太多的秘密。从李世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朝代的欢笑与泪水唯有在词中才能发现。笑,看仙历蜀道,月下饮酒自有一份潇洒,哀,看*战乱,闻收复失地自是一份狂喜。唐朝有太多的人了。不说大小李杜,不谈王孟,还有陈子昂,贺知章,白居易……皆有独特的品格在其中,读每一首都能发现一个崭新的唐朝。

提到宋词,大多人想到的都是那豪放不羁的辛弃疾,亦或是那哀转婉约的李清照。宋人爱梅,就如唐人爱牡丹一样,但大宋王朝却没有像那傲雪红梅般屹立不倒。终于还是败在了北方匈奴的手下,而中的精彩却未停滞不前。元曲又谱出了一段新的章。直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清朝,仍有龚自珍一些人用来记录。

檀香袅袅,不读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自有一份情节,中自有一份精彩。

2、《探春令·笙错华筵启》赵卿的

【注释】:

这首《探春令》词的作者是赵卿,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不多,连生卒年代也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宋朝的宗室,住在南丰,可能是他家的封邑。他自号仙源居士,不爱荣华,只喜赋作词,隐居自娱。他的词有《惜香 》十卷 ,被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但在《惜香》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 ),那时赵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

卿的词虽然有十卷三百首之多,虽然被毛晋刻入“名家词 ”,但在宋人眼中,他只是一位第三流的词人。可能因为他的词爱用口语俗话,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词 ”,所以在士大夫的赏鉴中,他的词不很被看重 。朱祖谋选《 宋词三百首》,赵卿的词,一首也没有选入。不过,据我所见,雅即是俗,俗亦是雅,赵词不落于俗套,也可谓不拘一格。

这首《探春令 》,向来无人讲起。二十年代,我用这首词的最后三句,做了个贺年片,寄给朋友,才引起几位爱好词的朋友的注意。赵景深还写了一篇文坛轶事的文章,为我做了记录。1985 年 ,景深逝世,使我想起往事,为了纪念景深,我把这首词的全文印了一张贺年片,在1986 年元旦和丙寅年新春,寄给一些文艺朋友,使这首词又在词爱好者中传诵起来。

我赞成在《唐宋词鉴赏辞典》里采用这首词,但我不大会写鉴赏 。我觉得 ,对于一个文学作品的鉴赏,各人的体会不同。而且有些体会只能以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有时又很难说清楚。如果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比我高,我写的鉴赏 ,对他便非但毫无帮助,反而见笑于方家。所以,我从来不愿写鉴赏文字。

有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他们评论文学作品,其实是古今未变。孔老夫子要求“温柔敦厚 ”,白居易要求有讽喻作用,张惠言 、周济要求词有比兴、寄托,当代文论家要求作品有思想性,其实是一个调子。这些要求,在赵卿这首词里,几乎一点都找不到。

卿并不把文学创作用为扶持世道人心的教育工具,也不想把他的词用来作思想说教。他只是碰到新年佳节,看着家里男女老少,摆开桌面,高高兴兴的吃年夜饭 。他看到姑娘们的纤手 ,端来了春菜盘子,盘里的菜,有青、有细,从家庭中的一片和气景象,反映出新年新春的东风里所带来的天地的融和气候。唐、宋时,不管是吃年夜饭,还是新年中吃春酒,都要先吃一个春盘,类似现代酒席上的冷盆或大拼盆。盘子里的菜,有萝卜,芹菜 、菲菜 ,或者切细,或者做成春饼(就是春卷)。杜甫有一首《立春》云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赵卿这首词的上片,就是化用了杜甫的

幡儿、胜儿,都是新年里的装饰品。幡是一种旗帜,胜是方胜、花胜 ,都是剪镂彩帛制成各种花鸟,大的插在窗前、屋角,也可挂在树上,小的就戴在姑娘们头上。现在北方人家过年的剪纸,或如意,或双鱼吉庆,或五谷丰登,大概就是幡、胜的遗风。这首词里所说的幡儿、胜儿,是戴在姑娘们头上的,他看了觉得很欢喜。“姑媂 ”、“忔戏”这两个语词都是当时俗语,我们现在不易了解,可能在江西南丰人口语中,它们还存在。从词意看来,“姑媂”大约是整齐、济楚之意。“忔戏”又见于作者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换头句云 :“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 。”这也是在酒席上描写一个姑娘的。这里两句的大意是说 :“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辛稼轩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也是这种意境。

词人看了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团坐着吃春酒、庆新年,在笙声中,他起来为大家祝酒,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一家子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于是,这首词成为极为好的新年视词。

词到了南宋,一方面,在士大夫知识分中,地位高到和一样。另一方面,在平百姓中,它却成为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视寿有词,贺结婚有词,贺生了也有词。赵卿这首词,也应当归入这一类型。它是属于通俗文学的。

3、沁园春·训练题目及答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下面的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形式上以为单位,分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唱、句式短不齐的体。又名短句、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3.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万类。

4..中“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这里用来表达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4、2021颂红军征胜利85周年五首

那条路从历史书中

一直蜿蜒出来

比黄河还要曲折十倍

一支穿草鞋的队伍

沿着那条路

终于走进了铿锵的国

那条路有巨大的根系

那根系深埋在

一些回忆录里

许多老人多皱纹的脸上

爬满了那些根系的痕迹

那些根系是被草鞋踩出来的

那些草鞋把雪山都踩化了

把草地也踩成了公园

把华夏的版图一块块踩红

在那根系最狭窄的地方

便有一种强大的思想

从铁索上缓缓过渡

一些枪声成为种子

响亮地埋藏在那些思想的周围

无数生命如树叶

在那根系上发绿

无数鲜血如花朵

从那根系的底部冒出地面

无数*如果实

悬挂于那根系的顶梢

顺着那繁茂的根系

我熟悉了那些果实

我咀嚼着那些果实

便渐渐悟出

一些小米怎样营养一个政*

几条步枪怎样支撑一个军队

我是从电影里才听到

那个伟人在红楼上朗诵那句话的

那是个真正的

那个人的那句

使许多眼泪果核般落地

于是

那红楼下的旗杆

就成了许多根系中

最笔直的一根

那条路算不上那

那条路其实是一枚针

把整个族的坚毅和顽强

紧紧地缝在了一起

点击查看更多汉乐府民间诗歌长歌行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1304.html

热门阅读

  1. 最有个性的除夕祝福语
  2. 关于春雨的古诗
  3.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
  4.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15句
  5. 201年38妇女节祝福语
  6. 中心小学新校落成庆典领导发言稿
  7. 母亲的家教演讲稿
  8. 描写百合花诗句
  9. 万圣节经典祝福的短信
  10. 新学期生活学习计划
  11. 贫瘠的造句
  12. 描写月亮的具体句子
  13. 《如果世界上不再有猫》读后感范文
  14. 《如何正确上网》发言稿范文
  15. 短短的元宵节祝福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