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收获小学品德教案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3、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1、学生准备:搜集资料调查秋天收获些什么;搜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的诗歌或谚语;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2、老师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一、分享收获的喜悦
1、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秋季)秋姐姐带着礼物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知道她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礼物?那就请每个组的组长代表你们组的同学来猜一猜。(请每个组的组长把手伸到老师准备的袋子里,摸一摸里面的东西,说一说这个东西的大小、形状、摸后的感觉,并猜一猜是什么?)猜对了,老师送一些给这个小组的成员品尝。
2、师:刚才你们品尝的食物好吃吗?这些都是秋季收获的果实,秋季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我们一起看看录像。
【放秋天的录像】
二、认识秋天的果实
1、问:
(1)师: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果实?(生回答)
(2)师: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吗?你有没有亲自采摘过这些果实?
(3)学生展示自己和家人采摘的照片,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秋天的果实和采摘的喜悦。
(4)师:没采摘过的同学,以后有机会也让爸爸、妈妈带你去采摘,感受一下秋天收获的喜悦。
2、辨析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到了一些不是秋天收获的果实,我们一起来分辨一下在下面这些果实中,哪些不是在秋季成熟的果实。
3、播放课件,请同学操作。
图中有西瓜、桃子、麦子、春笋、荔枝、苹果、栗子、猕猴桃、柚子,其中西瓜、桃子、麦子、荔枝是夏天成熟的果实,春笋是春天的收获。
三、分类
1、师:同学们也带来了一些果实,我们给这些果实分分类。(按水果类、蔬菜类、干果类、粮食类分)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果实摆放在相应的位置。
2、还有哪些分类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内同学带来的果实分分类,把分类后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用写或画的方法。
3、小结:同学们能想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类,非常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思路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珍惜劳动成果
1、师:这些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味道香甜的果实摆在我们面前,你想到什么?(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位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他们做的对不对?
(1)放录像:一个同学盘子中剩了很多饭菜,另一个同学盘子中的饭菜吃得非常干净,桌子上却撒了一些饭粒。
(2)同学回答,给他们提建议。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儿歌,听听儿歌中是怎样说的。
(3)放儿歌课件:教材中的诗歌
师:你还会哪些关于爱惜粮食的诗歌,给大家朗诵一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不要忘记这丰收的果实是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让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这首儿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品德教案:小小一张纸
【教材分析】
《小小一张纸》这个活动主题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它所处的单元是一个以“我爱绿树,我爱蓝天”为主题的教育单元,包含“我身边的环境”、“爱惜资源”、“美,就这么简单”三个活动主题。《小小一张纸》是“爱惜资源”中的一个小主题,旨在让学生认识纸张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纸张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2.通过调查用纸的情况,感受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珍惜每一份资源,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注自然、生命、环境和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纸制品(白纸、作业本等)、课前调查表、废旧挂历制作而成的树叶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教师表演“纸变钱”魔术。 2.导入纸娃娃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了解纸张作用——纸娃娃大变身
1.师导入课题,纸娃娃在生活中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物品。马上开始“纸娃娃大变身”
活动。
2.生展示用纸做成的物品并说作用。 根据学生发言奖励废旧挂历做成的奖品“树叶”。 生小组交流。
3.师展示图片并总结: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娃娃,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纸娃娃。
4.创设情景: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用纸做成的物品都消失了,那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生想象作答。
5.师:“原来纸娃娃帮了我们这么多忙,你想怎么夸夸它?” 生发言。
总结: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张纸”,作用却很大!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二:了解纸的来历
1.师导入:既然纸的作用这么大,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纸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生说纸的来历
2.播放视频“纸娃娃的自述”。
老师问:看完视频,相信你对纸的来历更加清楚了,谁来说一说,纸究竟是怎么来的?
生答。
3.师总结:小小的一张纸,却来得十分不容易。 活动三:认识节约用纸的必要性——用纸量小调查
1.师过渡:纸的作用这么大,那你有没有计算过,自己一天用了几张纸呢? 生进行“一日用纸量小调查”,并展示调查结果。 (1)师计算并板书:a、全校同学一天的用纸量。
(2)由学生用纸扩展至全社会用纸。
2.师出示课件:全校一天用纸量需要消耗7棵大树,全国小学生一天用纸将消耗多少树木?
学生猜。 师揭示答案。
3.引导这只是正常用纸所需砍伐的树木,而现实中还存在许多浪费现象,学生叙述自己所见过的浪费纸张的现象。
师补充生活中浪费纸张的现象: a. 学校里乱撕乱扔现象。
b.大街上传单满天飞。 c.餐巾纸、卫生纸的浪费。 d.过度包装。
请同学们想象,再继续这样浪费下去会怎样?
4.师配乐展示图片:继续浪费纸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我们还能不能再这样浪费下去?
生表述。
师总结:我们的确应该节约用纸。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四:展示节约用纸方法——节约纸娃娃大行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加入“节约纸娃娃大行动”中来吧! 1.学生展示节约用纸方法。 2.老师展示节约用纸方法:
个人:a.我们应该爱护纸张,不浪费每一张纸。
b.我们还可以把废纸再利用,制作成其他的物品。
c.减少用纸量
国家的倡导 “节约用纸、循环利用”的纸张消费观。 3.师总结:让我们都行动起来,节约每一张纸。
其实,除了要节约每一张纸之外,还应该珍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资源。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师展示用废旧纸箱制作成的“大树”:今后,同学们每节约一张纸或想到一种节约方法,就可以将它写在叶子上,贴到大树上。请同学们课下不断补充节约方法和做法,并最终整理成班级的节纸公约,并认真去做。
2.用废旧纸张做一件小物品送给家人和朋友。
2、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秋天的水果》
活动目标:
1、观察几种秋天的水果,丰富有关水果形状和颜色的经验。
2、通过多感官的接触,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水果的认知。
3、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食物。
4、感受色彩对比。
5、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活动准备:
1、几篮不同的水果(苹果、香蕉、橘子、梨等,或当地秋天常见的水果)。
2、削成小片的水果若干盘,塑料小叉若干。
3、各种水果图片(尽可能全面)。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欣赏实物水果。
1、教师出示一篮水果,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果园丰收了,农民伯伯给小朋友送来了水果。你们看看有哪些水果,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分别出示各种水果,引导幼儿欣赏水果的形状和颜色。
教师: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
3、请每位幼儿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水果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4、幼儿与同伴相互说一说自己手中拿的事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5、幼儿自由交谈,教师对水果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小结。
(二)引导幼儿回忆其他各种自己见过的水果。
1、教师:你们还见过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颜色标记和水果影子,让幼儿猜)
(评析:小班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此环节教师设计了颜色标记和水果的影子后能让孩子们更有目的地说出相应颜色的水果。)
2、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或在黑板上画下来。
(三)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认识更多的水果。
教师:看一看,这上面的水果你都认识吗?有没有你没吃过的水果?
(四)幼儿品尝水果,结束活动。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你刚才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2、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分享水果。
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水果的外形图,让孩子们给水果涂上相应的颜色。
《秋天的水果》这个美术活动过程充满趣味性,是幼儿生活中知识的巩固,也符合幼儿需要,活动目标完成比较好。活动中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最后吃水果的环节,将活动推向**,孩子们在吃吃,说说中自然结束。此次活动尝试了对幼儿的.有效回应,通过回应孩子更加积极的回答问题,都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水果什么样、什么滋味,回应中体会到新鲜感。不足之处:值得反思的是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问题设计,小班幼儿经验少,当老师问到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孩子说“我还知道苹果(香蕉)(橘子)”虽然老师一再引导说一说别的小朋友没说过的,看看谁知道的多,但是孩子们举手回答的依旧是眼前的水果,只有个别孩子会说“我还知道草莓、我还知道葡萄”而这几个小朋友都是想像力很丰富的,平时知识经验比较多的。寻找原因:对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抽象,幼儿吃过的水果虽多但是回忆起来有些难度,眼前的水果实实在在摆在面前而且确实是经常见到、吃到的水果,难怪孩子只会回答这些答案。策略:我及时在已有的水果中让孩子说说颜色,教师记录颜色的标记,以“你还吃过什么水果也象苹果一样红红的?”能让孩子们更有目的地说出相应颜色的水果。在活动延伸涂色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到颜色和具体的形状。可能因为孩子还小,对颜色不是很明白,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提醒。
3、小学二年级品德教案:小小一张纸
青岛版小学环境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张纸的“旅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的意识,不浪费纸张。
2.了解一张纸的来历。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转化思想、培养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不浪费纸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谈话: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对,它是一只漂亮的小飞机,是老师前几天在操场上拾到的。同学们喜欢它吗?会叠这种小飞机的同学举起手来。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心灵手巧,你们想不想马上叠这样的一只小飞机呢?既然大家都想,那老师会在这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的时间满足同学们的这个愿望。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小飞机,大家告诉老师这只小飞机的前身是什么?对,它是由一张纸折叠起来的,那一张纸的来历又是什么呢?这张纸最后的结局又该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一张纸的旅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飞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合理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追根求源 谈话:我们先来追根求源研究一下纸的来历。哪个同学能告诉大家纸的主要 原料是什么?
谈话:这个同学知道的真多!
出示课件:纸是由树木一步步加工而来的,优质纸浆的原材料就是树木。原来纸张就是来自于美丽的大森林。不过老师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太低了,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也就是说我国造纸的原材料并不是特别多。
提出质疑:树木是比较坚硬粗糙的,而纸张却光滑而柔软,粗糙的树木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光滑细腻的纸张呢?哪个同学知道答案?
学生大胆发言
谈话:看来同学们知道得不是特别详细,没关系,我们让纸张自己介绍一下吧。
课件展示造纸过程,教师讲解:看,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纸的家乡在森林,纸张是由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加工而来的。要造纸先得由伐木工人砍倒大树运往工厂,我国每年砍伐2亿棵树,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看了这个数字你们有什么感觉?
找学生起来谈感觉。
谈话: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心疼,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这样一年一年砍下去森林会越来越少,森林少了,会给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总结:森林减少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哎,如果造纸不用树木该多好啊!
谈话:现在我们继续追根求源听纸张的介绍。看,经过粉碎、浸泡等工序,树木变成了难闻的纸浆,在变成纸浆的过程中给地球带来了许多污染,造纸厂多半临河而建,造纸废水使河水浊黑、恶臭,水草不生,鱼虾灭迹,造纸行业所造成的污染占整个水域污染的30%以上。老师搜集了几张造纸厂周围的照片请同学们观看。
课件展示照片。
谈话: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大烟囱黑烟滚滚直冲云霄,河水污浊,成群的鱼儿死亡,这空气可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啊,这水也是我们每天都要喝的啊!老师再次想说:哎,如果造纸不用树木该多好啊!纸浆再经过脱水、压、卷等工序,变成了人们需要的纸。现在我们看看具体的生产步骤。
课件展示造纸步骤。
谈话:同学们说说你的感觉吧。
总结: 原来一张纸的加工生产需要这么多繁杂的工序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2.生活在线
谈话:造纸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了地球妈妈有限的资源,而且还严重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连纸张都感到痛心、惋惜,可是我们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这来之不易的纸张的,看看这张纸委屈的面孔吧,它的小主人写了几个字就把它撕掉扔了。其实废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回收后是大大有用的,可以再制成报纸、纸箱、书写纸等,可是我国的废纸回收利用率很低。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用纸的?
学生谈自己的用纸经历。
下面是老师做的一个校园小调查,同学们看了这个调查有什么想法? 对,面对如此惊人的数据,我们还忍心浪费纸张吗?回答当然是不!我们向往美丽的森林,我们喜欢清澈的河流,我们爱看湛蓝的天空,我们想呼吸清新的空气,所以,我们要节约纸张、不再浪费!
谈话:刚才老师两次感叹要是造纸不用树木就好了,可是这只是空想,我们现在的科技造纸还必须使用树木,我们管不了造纸,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节约纸张。你在节约纸张方面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打算怎样去做?在生活和学习中你见谁最节约纸张起来表扬表扬他。你见过哪些浪费纸的现象?提到节约用纸,小明是这样说的:老师,只是一张纸而已,花不了多少钱,这本子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老师, 你小题大做了吧!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他说的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小明说吗?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浪费纸张就是破坏森林,要想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地球妈妈,我们可以从节约用纸做起。
环保在行动
所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作为小学生,在节约用纸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刚才大家讨论的都很认真,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可行的方案,老师真高兴!老师制定了一个班级节约用纸公约,大家一起读一读,当然如果哪个同学有更好的提议我们还可以加上,修改好了以后贴在教室里,提醒大家时时节约用纸!刚才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想叠小飞机呢,学了这课之后,大家还想叠吗?对,节约纸张,从我做起。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每天节约用纸,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并向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用纸,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来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课后作业是做一个小调查。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4、小学二年级品德教案:小小一张纸
《小小一张纸》这个活动主题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它所处的单元是一个以“我爱绿树,我爱蓝天”为主题的教育单元,包含“我身边的环境”、“爱惜资源”、“美,就这么简单”三个活动主题。本单元总目标: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知道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能为保护周围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小小一张纸》是“爱惜资源”中的一个小主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小纸张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一)主题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纸的来源,让学生树立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初步培养节约用纸的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注自然、生命、环境和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纸的来源,知道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课件、纸制品
二、说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以往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具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现今《品德与生活》则是遵循儿童生活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主观形态,而非“讲授——接受”形式。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设计本课时,我引用了“纸娃娃”这一带有童话色彩的形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根本,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敢想、敢说、敢问。
2、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把道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3、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自制电脑课件,通过声、形、像的有机结合,加强直观性,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
4、带领学生全员参与课内学习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开展观察、调查、探索等多种体验式学习,重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加强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四、说学法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2、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开展观察、调查、探索等多种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入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
五、说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体验
1、创设情境:“老师刚刚捡到一个纸团,打开一看,发现这个纸娃娃在哭呢。聪明的小朋友猜猜她为什么哭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
2、学生交流:一张纸能做什么呢?[知道纸的重要性,为节约用纸做铺垫。] 3、了解纸张的来源。课件出示:纸娃娃的自述。
听了纸娃娃的自述,你能说说纸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想法?[了解一张纸来之不易,从而懂得节约用纸。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讨论中来,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悟理说理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张从学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生成活动,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而本环节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小小一张纸来之不易,它就如同水一样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分不开的,初步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自主探索,尝试体验
1、学生讨论交流:说说平时你是怎样用纸的?在学生自由汇报之后,出示课件:判断图上小朋友的做法对吗?并说出理由。
2、小调查:学生计算一天用了多少张纸,汇总计算全班一天的用纸量,进而推算全校学生一天的用纸量。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节约用纸呢?[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上、生活中的随便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置身于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当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己领悟到节约用纸就是保护大树、保护环境。]
3、制定节约用纸方案。首先小组合作填写“节约卡”,然后展示“节约卡”。[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面上来,化知为行,把行为延伸到课外,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4、诵读“节约用纸”儿歌。[通过孩子喜欢的儿歌形式巩固、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
(三)巩固延伸,实践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因而,留置作业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
1、询访或查找资料,了解废纸是如何回收利用的
2、利用废纸自制贺卡,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老师、亲人或同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