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媚言语巧鸟妖声音恶全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1

狐媚言语巧鸟妖声音恶全诗鉴赏

“狐媚言语巧,鸟妖声音恶。”这两句是在讥刺那些狐媚惑主及以声威害人的奸人——妖媚的狐狸花言巧语以欺世,凶狠的野鸟恶声恶气以害人。以“狐媚”喻其上谄媚,以“鸟妖”喻对下凶恶,比喻形象,讽刺深刻。

出自白居易《有木诗八首》之四

有木名弱柳,结根近清池。

风烟借颜色,雨露助华滋。

峨峨白雪毛,袅袅青丝枝。

渐密阴自庇,转高梢四垂。

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

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

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

可惜金堤地,栽之徒尔为。

之二

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

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暗摇动,引鸟潜来去。

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

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

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之三

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

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顾眄恩,下勤浇溉力。

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之四

有木名杜梨,阴森覆丘壑。

心蠹已空朽,根深尚盘薄。

凭此为巢穴,往来互栖托。

四傍五六本,叶枝相交错。

借问因何生?秋风吹子落。

为长社坛下,无人敢芟斫。

几度野火来,风回烧不着。

之五

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

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

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

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

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

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

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

之六

有木名水柽,远望青童童。

根株非劲挺,柯叶多蒙笼。

彩翠色如柏,鳞皴皮似松。

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

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

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

之七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但树摧倒,独立暂飘摇。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之八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

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①狐媚:传说狐善魅人,因称用阴谋手段迷惑人为“狐媚”。

五言古诗《有木诗八首》是一组讽刺诗。约元和五年前后作。诗人在《序言》中说:“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拓展阅读

1、高考文古答题技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或杂中的物象);C、景(写景或杂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歌形象要根据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歌的基础上概括出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句内容或表达技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⑴描绘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写于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

1.提问方式:

⑴这首用了怎样的表达技(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

⑵请分析这首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

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某某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歌的整体构思、歌整体的艺术技方面来解答。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四、分析特色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风格。

⑶谈谈此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而且要品味整首(词)表现出来的风格。常见错误是从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妙,要注意的特色不能等同于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特色。

⑵列例证:用中有关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特色。

答(步骤一)此特点是清新自然,口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⑶从某句中找出最能体现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⑸对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⑻此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⑼这首(某句)的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

(步骤一)看,在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六、分析构思( 结构思路) 型

1.提问方法:

⑴这首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

歌有思路,一首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句的关系。有的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⑴概述句的内容。

⑵揭示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 请简析本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2、高考文古答题技高考古《阮郎归 》阅读答案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4年国高考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愁”的一种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3、七夕六首原创歌欣

1.牵牛花

许久之前

我看到了蓝色的牵牛花

还会有更蓝的忧郁

后来

在这花事之后

遇见了你

我便将这一种花

看**情

再后来

我们的爱情就像这一种

花。随着春秋

一枯一荣

2.飞机

白天

一只飞机

在我头顶的上空放肆

并且,拖着

长长的烟气

我有一种

将它打下的冲动

但我一直没有动手

因为

我不知道那

是谁家的飞机

晚上

那只飞机又从我头顶

飞过。我还是没有将它打下

我在猜测

这或许是——

是自家的飞机

是敌人家的飞机

是自家与敌人合伙买的飞机

好不容易捱到了黎明

我发现,我什么都

不知道

如果我是情窦初开的少女

我就能感受七夕将临的紧张与冲动

但我不是少女

是牛郎和神牛的神话

是牛郎和仙女的神话

是牛郎和银河的神话

——凄楚动人

但这只是神话

4.朱颜辞镜

人老了

上演了朱颜辞镜

然后

开花的树

也跟着老了

其实女人啊

你大可不必那么在意

因为,你跟前的英俊少年

也老了

老成了老头

并且

养了*

5.风雅

你拿来

《离**》

或者——

“宋词”

“元曲”

甚至——

“俳句”

向我传播风雅

于是我附庸了

因为风雅,本来就是用来

附庸的

6.天空

我看见天空

才有想起我爱你

想起我曾经在你的梦中

变成过风筝

并且

天空在我们的爱情里

捣过乱

而且

天空的背面

写满了我们曾经约好的

约定

点击查看更多狐媚言语巧鸟妖声音恶全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928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