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赠刘司户蕡》原文及赏析
江风扬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刘蕡,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一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不仅是真挚深切的友谊之歌,更是对当时**的愤激的控诉。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欢”的来由。然而为什么又“欢”而“复泣”呢?原来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得罪被贬;一个是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乍见时一刹那间的快事,而“泣”则是经过悲愤交加的长期酝酿。欢而复泣,感情复杂而沉痛,包含着个人的失意,但主要却是为国运难扶而“泣”。末句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显豁。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可能竭忠尽智呢?诗人长期目击*争的翻云覆雨,又饱经天涯飘泊的生活,对唐王朝的黑暗现实的认识就更深切了。因而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结尾的殷忧和愤懑,表面落在凤巢西隔、急诏无从上,但实际更和首联呼应。刘、李的遭遇,不都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樯白日昏”的必然结果么?
这首诗以感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现自己哀时忧国的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由眼前江风的险恶联想到国家的隐忧;从同是天涯沦落的遭遇引起了欢泣交加的复杂感情,“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具有似矛盾而又统一的深厚蕴藉的独特风格,可说是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拓展阅读
1、李商隐的《无题》翻译及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
10.残:凋零
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
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夜晚吟诗
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
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2、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一条长长的红尘路,一段深深的烟雨情。
循着记忆的颜色,我漫步在心灵的空间,穿越岁月的长河,叩问生命的奇迹。
烟雨濛濛,杨柳依依,思绪飞飞。
犹记当年七月,你涉一纸墨香远远走来,谁知今年四月,我拽两袖牵挂依然牵不住你日渐疏远的双手,此情此景,叫我情何以堪?
故事还是悠荡在江南三月的雨巷,幽怨的丁香花早已不再岀现,就像记忆的抽屉深处,那把崭新如昨的油纸伞,只适合用时光来擦拭,不适合用来遮挡伤心的泪雨。
如果日子还能倒流过去,也许红尘情歌就能永远传唱下去。那些倚窗伴明月,坐灯数星辰的诗情画意,总是那么惬意,那么醉美,那么欢愉。携手唱诗,拥梦织文的快乐何等潇洒,只需两个喜庆的“精华”便可以让自己美美地,甜甜地笑上一整天。
2.
推开春天的窗台,感受世界的精彩。
窗帘内,多少秘密隐藏在其中。心事半闭半合,一触及发。
曾经拥有过的未必能够永远锁住,不曾拥有的自然不会留恋。
多少次细数灯下的孤影,心里却在暗自庆幸,天涯若比邻,此生能够拥有一段奇缘,对我来说已经是上天赐予的最大恩赐。
窗外的春色如此多娇,我常常会为了那一簇簇绿色而顿悟,原来人们是这样酷爱生命力。
家家户户精心培育的盆花,自豪地站在阳光下争奇斗艳,抢着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就在我们身边。
当目光与花儿碰撞的那一刻,我的脸变红了,突然间想起你那惊艳的话语:人比花儿俏!
花儿花儿为谁开,蝶儿蝶儿为谁来?朝着缤纷的花朵许愿,如果能够与他化蝶双双飞,一起穿越沧海,飞过桑田,一起守着诗句静待地老,祈祷天不荒,情不落,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3.
因了你的眷顾,春绿了,梦绿了,心也绿了。
我打从心里感激这来之不易的缘分,记忆由绿变红,喜盈盈的秋水总是含笑带情,渴望透过指尖飞翔的文字,把这份怎么诉也说不完的情话传递给你听。
长长的黑发缠绕着不死不休的爱恋,深深的梦海涌动着错综复杂的情潮,何时才能穿越那千言万语的阻隔,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的心在哭泣,在一个人的夜里哭泣,为了那些不再返青的记忆。
一次次地重温你的体贴,你的细致,你的温柔,一次次地回顾你的责怪,你的埋怨,你的冷落,难道这些遗失的美好都是你逃脱过去的替代品?如何才能把你我困在网*,让思念的心不再疼痛,让黑夜不再如影随形?
我不愿被你的忧伤困住,更不愿意忧伤困住你。为何失落的灵魂总会在放弃与不放弃之间挣扎?难道除了对与错外,我们再也没有第三种选择?
4.
雨一直下,不停不止。
暮春时节,南方已经开满了黄色的小菊花,零零星星,一丛一丛。你那里是否已经是人面桃花相映红?
想起与你雨中告别的情景,雨下得那么大,雨声盖住了我的哭声,雨水遮挡了我的泪水,我是一直在笑的,因为我不想看到你为我而哭。
多么想延迟离别的时间,多么留恋相聚的一点一滴,多么想再*一句白痴,为什么你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呢?约定的誓言都可以不作数,惟有真实的体验才能证明,原来相识并不是一场了无痕的春梦。
美丽的梦总是容易醒,当再见的钟声惊醒美梦时,我才意外地发觉,原来雨中的分别竟然只是南柯一梦,而我也暗自庆幸,今生不必面临这样的梦醒时分。
抱着这样的欣慰,我终于可以勉强自己再次携你入梦,只是做梦而已,应该没有不可以之说,只需能够梦见,再久的冷落都可以淡然接受,因为我们原本就说好永远不放开彼此的手,只要你不说,我可以假装一切远离都不是现实,只要我不吵不闹,只要我不猜不忌,你一定会遵守约定的。
5.
一片孤海,一个空梦。
梦瘦了,海哭了,桃花碎了。蝶儿孤单地径自去飞,它再也不等待桃花微笑了。
心事款款地低飞,想要抓住春天的衣袖,让风儿带走自己的忧郁。
端起一杯苦涩的酒,独自饮下这杯春色。
柳丝无端飞舞,卷起了感伤的思绪。此时此刻,应该是桃红柳绿梨白时,此时此刻应该是草长茑飞蝶舞时,我怎么整天以泪洗脸呢?
夏日的邂逅,被春天关在门外了。
梦还是那个梦,人还是那个人,说不上来,究竟是什么改变了。
悲也好,喜也罢,我不是还在做梦吗?梦想等到那个千方百计虐待自己,巴不得自己天天泡在醋坛子里的坏蛋。
放得开吗?握得住吗?
放不开,就紧紧地抓住,只要梦锁牢,不让蜜蜂蝴蝶飞进,不就可以了?
千错万错,都是一个人的错,千难万难,都挡不住前进的决心。
红尘情歌依然在唱,伤感的旋律依然在响,恹恹的灵魂该醒啦!
3、《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诗歌翻译
一、前言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所开创的文化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扬,在其著名的《文化语言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1996)一书中,帕尔默指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根本上都是大脑意象理论”。在研究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及言语人类学的三个传统分支过程中,帕尔默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意象、语言、文化。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意象包括人们从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取来的具体意象,包含相关于具体意象但更为抽象的认知概念;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则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意象的理论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所在,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本文主要以杜甫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诗歌翻译方法,以实现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房兵曹胡马》英译文本中的文化解析
(一)音律与韵律
黑格尔曾说过:“诗则*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赋予意象的词藻还重要。”(黑格尔, 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意象的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
比较本诗的两个译文,不难看出,许译非常注重诗歌的音律和韵。许译采用了英诗中常用的四音步抑扬格(tetrameter),将这个五言律诗译成了具有目的语读者比较熟悉的音律的英诗,按照四音步抑扬格的规律,可以将译诗划分为:The steed/ from the /barba/ric west, Has an/gular /frame and /strong chest. Like poin/ted bam/boo its/ sharp ear, As swift /wind its/ fleet hoofs/, O hear!The way /it runs /will ne/ver end; Life or /death on /it may /depend.When you /have such/ a fie/ry steed, You can /ride where/ you will /indeed. 每个音步都呈现了轻重格律,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如音乐般朗朗上口,凸现了诗的美学特征。
同时,许译还注重了诗的韵律。原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讲究在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上押韵,还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中间也不许换韵。从本诗的两个译文来看,许译注重了译诗的韵律问题。许译采用压尾韵,形成了AABBCC的押韵方式。当然,为了能够押韵,许译还故意增加了一些词汇,如,O hear 和indeed,这些词不会影响整诗的风格和意义,反而却增加了诗的气势和乐感。
相比来说,任译的译文读起来没有许译的朗朗上口,也没有故意要符合英诗的某音步格律,也没有明显的押韵。
(二)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
本诗中的文化意象有:房兵曹、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竹批双耳、四蹄轻、骁腾、横行等等。
诗的题目“房兵曹胡马”中,房是兵曹的姓,兵曹是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许译和任译中:“general”指“将军”,“sergeant”指“中士、士官、军士”,这些称呼是目的语的文化意象,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胡马”是指西域的马。许译为“steed”,意思是“a strong fast horse”强壮善于奔跑的马;任译为“tartar horse”,“tartar”意思是“someone who has a violent temper”,脾气暴躁的马。显然,这两种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是不同的意象。根据原诗的文化意象,大宛马应是善于奔跑、体魄强健的良驹,用“steed”要好于“tartar horse”。
原诗的首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表现了大宛马出身不凡,傲骨铮铮。大宛是指汉代西域,盛产良马。在两个译文中,许译将“大宛”译成“barbaric west”,其中“barbaric”意思是“very cruel and violent”非常粗鲁暴力的西部地区。任译则直接译成汉语拼音“Dawan”段。对比这两个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的脑中会对许译产生出头插羽毛,身体,脸上涂鸦,手持长矛的野蛮部落的意象,而对任译则没有任何意象。笔者认为,汉代西域的确是一个没有被文明化的地区,西域人是游牧民族,生性刚烈,但是,与西方人头脑中的意象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若译成“barbaric west”只能表现原诗中所表现的西域人的性情,却不能帮助目的语读者形成真实的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意象。然而,任译直接译成“Dawan”, 没有屈就目的语文化意象,符合了中国文化意象,其好处是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并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翻译方法
对于文化意象的英译应考虑在用词、句式、韵律上的对等,当然,根据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意象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文化因素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意象形成的特点,考虑直译、意译等方法。
(一)直译法
在意象转换中,当源语文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和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此时,可采用直译法。
(二)目的语意象取代源语意象
如马致远的 “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一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痛苦可以用“心碎”、“断肠”等词;但是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没有“断肠”来表现心里痛苦的,如若将“断肠”翻译成 “intestine-wrenching pains”,那么会使目的语读者形成“肠断血流”的恐怖意象,根本体会不到中国诗词的优美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翻译此句时,只能用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法“broken heart(心碎)”来替代源语“断肠”了。
(三)意象省译法
省译主要是由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不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源语文化的意象不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像词牌名。如《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词牌名《清平乐》对于译者是比较难于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意象的,因为词牌名蕴含着中国深远的传统文化,目的语读者是要经过更多的学习才能理解的文化现象。因此,对于译者一般会采用省译的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杜甫的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处理,意在表明诗歌翻译中要了解中、英诗的特点以及源语文化意象和目的语文化意象,这样才能准确的运用翻译策略,以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艾治平。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任治稷,余正。 从诗到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伫,长时间站立。危楼,高楼。黯黯,心情沮丧,无精打采。会,理解。疏狂,狂放不羁。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习习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从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潜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
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下阕,作者似乎豁然开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强作欢颜,借此放纵身心,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思念是根植于心的,用酒来麻醉自己和强迫自己开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发地感到无聊、无趣、无味。不过作者并不是以此来说明“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进一步反衬自己对远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更重要的是,为下一句起到转承的作用。
结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消得”的解释稍有争议,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里注释为“值得”,可谓深得其解。这两句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平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5、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圣树之巅,灵泪暗殇,南柯一梦,流云渡水。(思颖)
紫陌纵横,相念永随,可悲可叹,命运弄人。(艾琦)
人生浮华,花开花落,宁静致远,水碧山青。(水碧)
前尘忆念,生死置外,旷古绝恋,梦醒不再。(晗熙)
月影万变,暮苍幽怨,思念暗礁,搁浅微笑。(弘文)
还魂幽草,又有谁怜,千千情结,郁藏心间。(锦葵)
千年轮回,只为一朝,所谓承诺,注定等待。(铃兰)
诗空吟诵,一叶扁舟,月下萤火,瑶思相寄。(紫堇)
桃花柳林,苔上白雪,追忆佳人,一纸寂寞。(逸阳)
水影镜天,晨星慕凡,眉头深锁,空叹宿命。(影晨)
冬去春来,珞黄萧青,音容笑貌,永刻脑海。(冬青)
天涯尽头,紫晶熏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熏伊)
烟尘飘渺,梦回雪舞,枫旋涟漪,随风入景。(雪涟)
往事成烟,旧梦难圆,凝望冬青,墓边谁言。(皓轩)
春华秋碧,相思空蒙,萧萧暮雨,泽被天下。(雨泽)
等待千年,为你而来,守君承诺,却成悲殇。(主题)
寂寥哀愁,千樽夙愿,只待一瞬,灰飞烟灭。(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