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14:48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原文赏析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注释】

1、湖中:全唐诗校:“一作襄阳。”按,作“襄阳”非是。又,“湖中”二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皆作“湘中”,是。阎九司户防:阎防。

2、桂水:《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郴州》:“鸡水,在(郴州临武)县南,即桂水也。”《水经注·钟水》:“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部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鸡水合。……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娇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百越:《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百越之地。”

3、荆云:犹楚云。三巴:《华阳国志》:“建安六年,(刘)璋乃改永宁郡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安汉为巴西,是为三巴。”按,“三巴”在西,襄阳在三巴之东,何以“荆云蔽三巴”,而使襄阳不可见耶?浩然此二句,殊不可解。其中或有典故本事,待考。

4、贾谊《鹏鸟赋序》:“(贾)谊既以滴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趥为赋以自广。”所谓“长沙饶瘴病”,仍用贾谊典,犹言“长沙卑湿”也。

5、“胡为”句:曹巫《杂诗》:“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6、款颜:热诚面叙。

7、承欢:博取欢心。接袂:衣袖相接,以见亲暱。

8、无由:无办法。

9、沿月:在月下顺流行船。顺流曰沿,逆流日溯。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首。阎防于开元二十二年及第,此诗称其为司户,又云“才子滴长沙”,可知此时防在湘中某地为司户参军。据此又知浩然于开元二十二年以后之若干年中尝往湘中。观“沿月下湘流”句,知浩然作此诗之地点当在洞庭湖以南,与其《洞庭湖寄阎九》诗既非作于同时,作诗旨趣亦不一致。

拓展阅读

1、李商隐夜雨

夜雨北:选自《李义山诗集》,诗题一作《夜雨内》。

北:写诗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指作者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诗、诗意]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面对夜雨的情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2、《鹧鸪天·座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的苦闷和激愤。词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去求安慰,到醉去求欢乐。首句“*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常有酒,应该长入酒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狂态,表明酒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的*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深秋的清晨,*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注释

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的生活态度。《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白接篱,头巾。

且加餐:《古诗十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李白《代佳人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白发:指老年人。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创作背景

本词大约作于元符二年(1099)重阳节之后数日,当时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此时处于贬谪整整四年,心情抑郁。本词同调同韵共有三首,此为第二首。第一首有副题曰:“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之后史应之做了和作,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间对史应之和作的再和。

3、怨王孙·上风来波浩渺翻译及

[宋代]李清照

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微风轻拂着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苹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

双调忆王孙:词牌名。忆王孙,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此词词牌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苹: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4、李商隐夜雨

《夜雨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 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点击查看更多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731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