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2 00:02:32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之美;通过诗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第一首古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2. 汇报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白、庐山风景区、瀑布的资料。

3. 学生解题。

4. 看图听读古诗,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体现诗人观察点的词。(“遥”字)

二:读诗歌,初步感知。

1. 自由初读诗歌,掌握生字“庐”“川”的音、形、义。

2. 自由再读诗歌,看看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3. 看图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三:披文入境,领会全诗。

1. 师范读第一句,学生试着画节奏。

2. 齐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3. 释词解句。

4. 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抓住“银河”,激发想象。

1. 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写银河?

2. 听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一样从高空飞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 指导朗读全诗。

4. 背诵全诗。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自学自悟能力。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山行》这首诗。

二:教学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远上 寒山 石径 斜 白云生处 坐

爱 晚 红于 二月花

四: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1. 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全诗。

3.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看谁运用的语言恰当,描述生动。

五:课堂练习。

2. 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第3课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尼尔斯变小后的模样的。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男孩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的模样,而是通过间接的对比描写来表现的。如他还够不到锁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这样描写可以让读者对尼尔斯的小有着具体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尼尔斯对猫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刚看到猫时,尼尔斯亲切地称呼他亲爱的猫咪,因为他想从猫的嘴里问出小狐仙的住处。当被拒绝以后,尼尔斯对猫的态度十分粗暴,甚至还想去揪猫的尾巴。当他被猫轻松地按到地训之后,他对猫感到了恐惧。最后被猫放过时,尼尔斯对待猫的态度是羞愧的。

3.接下来,尼尔斯又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尼尔斯溜进了牛棚,头牛也都对他不客气,这时男孩意识到过去对他们不好,现在后悔了,但是牛们依然对他非常凶,他担心牛会挣断缰绳,所以赶紧溜了。

4.但是牛都不听他说话。她们吵闹得非常凶,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趁早溜掉为妙。这句话中的溜改为跑、逃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溜是悄悄溜走的意思,一方面表明尼尔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以前行为的错误,并感到羞愧的心理;另一方面写出了现在牛都不理他,他只能灰溜溜离开的狼狈情态。如果将溜改为跑、逃,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从尼尔斯和动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没有变小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尼尔斯和动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尼尔斯曾经扯过公鸡的鸡冠,揪过猫的尾巴,用各种方式捉弄头牛,把母亲挤奶时坐的小凳藏起来,用脚故意绊倒母亲等顽劣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顽劣自私的孩子。

2、第3课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惠崇原画已失,这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题画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的长处。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句竹外桃花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句中的桃花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时,这两句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物烹煮,认为这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人苏轼提出「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中有画,画中有」(《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题画《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第3课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中的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他(她)怎样的一种情感?

主人公是织女;《迢迢牵牛星》化用了《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2.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从中任选两种,并举例加以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反复(叠词)、反问等(任选两种);示例:对比,以织女灵巧却织不成章,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不幸的织女的孤独、哀怨、痛苦;夸张和比喻:以如雨的夸张手法,表达织女对牛郎的日夜思念,有力地别打了作者对织女的同情和对*统治的不满;反问:追问河汉并不长,为什么不能相见,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反复(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的协调,自然贴切地状写了物性、传说,抒发了不尽的情思,形成独得之神韵。

3.这中多处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共十句,却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等。这些叠音词不但在表现出质朴、清丽的民歌特点,而且很富有音乐感;在内容,也能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细腻地表达出深婉的情思。

4、第3课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羿射九日后,大地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羿射九日之后,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2.羿为什么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因为十个太阳一齐跑到天空中,炙烤着大地,大地的万物都遭了殃,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羿非常同情人类的遭遇,所以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3.羿为什么会留下最后一个太阳?

因为如果没有了太阳,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和动物无法生活下去。所以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4.文中的九十九座、九十九条是准确的数字吗?

九十九座、九十九条不是准确的数字,是很多、数不清的意思,用来表现羿来到东海边的不容易。

5.学了本课后,你觉得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这样的人吗?

羿射掉九日,救人民于苦难之中,让大地恢复生机,他是个勇敢无畏,造福人类的大英雄。我知道大禹也是这样的人。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禹带领大家治水,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百姓重新过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527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