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杜甫《前出塞》古诗鉴赏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吗?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拓展阅读

1、小学生必背——43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下曲:时边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人。

[简析]

这是卢纶《下曲》组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来了。全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2、经典的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3、语文答题方法总结

1提问方式:

这首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准确指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四步法:一抓修辞,词奖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1、认真研究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注意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词和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前出塞》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1802.html

热门阅读

  1. 《统计图》的教学反思范文
  2. 走失的爱情诗歌
  3. 马路边的守护人随笔
  4. 自言自语不喜勿喷情感散文
  5. 土建专业应届毕业生外出实习报告范文
  6. 幼师的个人工作计划
  7. 农资化肥购销合同模板
  8. 关于《两件宝》的教学设计
  9. 2018年居委会社会实践报告
  10. 作战训练安全的安全总结
  11. 老师大学生小学生写高考作文忙经典作文3000字
  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赏析
  13. 教师年度个人述职范文
  14. 教师节快乐短信
  15.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