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杜甫唐诗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北征》杜甫唐诗

《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表现了宏大的历史内容,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按鄜在凤翔东北,故曰北征。(1)

皇帝二载秋(2),闰八月初吉(3)。杜子将北征(4),苍茫问家室(5)。

维时遭艰虞(6),朝野无暇日。顾惭恩私被(7),诏许归蓬筚(8)。

拜辞诣阙下(9),怵惕久未出(10)。虽乏谏诤姿(11),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12),经纬固密勿(13)。东胡反未已(14),臣甫愤所切(15)。

挥涕恋行在(16),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17),忧虞何时毕(18)?

靡靡逾阡陌(19),人烟眇萧瑟(20)。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21)。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22)。

邠郊入地底(23),泾水中荡潏(24)。猛虎立我前(25),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26)。青云动高兴(27),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28)。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29),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30),益叹身世拙(31)。

坡陀望鄜畤(32),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33)。

鸱鸟鸣黄桑(34),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35)?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36)。

况我堕胡尘(37),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38),妻子衣百结(39)。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40),垢腻脚不袜(41)。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42)。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43),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44),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45)。

粉黛亦解包(46),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47)。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48),狼藉画眉阔(49)。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50)?

翻思在贼愁(51),甘受杂乱聒(52)。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53)?

至尊尚蒙尘(54),几日休练卒(55)?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56)。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57)。其王愿助顺(58),其俗善驰突(59)。

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60),四方服勇决(61)。

所用皆鹰腾(62),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63),时议气欲夺(64)。

伊洛指掌收(65),西京不足拔(66)。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67)。

此举开青徐(68),旋瞻略恒碣(69)。昊天积霜露(70),正气有肃杀(71)。

祸转亡胡岁(72),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73)。

忆昨狼狈初(74),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75),同恶随荡析(76)。

不闻夏殷衰(77),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78)。

桓桓陈将军(79),仗钺奋忠烈(80)。微尔人尽非(81),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82),寂寞白兽闼(83)。都人望翠华(84),佳气向金阙(85)。

园陵固有神(86),洒扫数不缺。煌煌太宗业(87),树立甚宏达(88)!

【注释】

(1)墨制:是用墨笔书写的诏敕,亦称墨敕。这里指唐肃宗命杜甫探家的敕命。

(2)皇帝二载:即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3)初吉:朔日,即初一。

(4)杜子:杜甫自称。

(5)苍茫:指战乱纷扰,家中情况不明。问:探望。

(6)维:发语词。维时:即这个时候。艰虞:艰难和忧患。

(7)恩私被:指诗人自己独受皇恩允许探家。

(8)蓬荜:指穷人住的草房。

(9)诣:赴、到。阙下:朝廷。

(10)怵惕:惶恐不安。

(11)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杜甫时任左拾遗,职属谏官,谏诤是他的职守。

(12)中兴:国家衰败后重新复兴。

(13)经纬:织布时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用作动词,比喻有条不紊地处埋国家大事。固密勿:本来就谨慎周到。

(14)东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和东北少数民族的混血儿,其部下又有大量奚族和契丹族人,故称东胡。

(15)愤所切:深切的愤怒。

(16)行在: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7)疮痍:创伤。

(18)忧虞:忧虑。

(19)靡靡:行步迟缓。阡陌:田间小路。

(20)眇:稀少,少见。

(21)明灭:忽明忽暗。

(22)屡得:多次碰到。

(23)邠郊:邠州(今陕西省彬县)。郊:郊原,即平原。

(24)荡潏:水流动的样子。

(25)猛虎:比喻山上怪石状如猛虎。李白诗句:“石惊虎伏起。”薛能诗句:“鸟径恶时应立虎。”

(26)石戴古车辙:石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27)“青云”两句:耸入青云的高山引起诗人很高的兴致,他觉得山中幽静的景物也很可爱。

(28)罗生:罗列丛生。

(29)濡:滋润。

(30)桃源:即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31)拙:笨拙,指不擅长处世。

(32)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即鄜州。春秋时,秦文公在鄜地设祭坛祀神。畤即祭坛。

(33)木末:树梢。这两句是说杜甫归家心切,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望像在树梢上一样。

(34)鸱鸮:猫头鹰。

(35)卒:仓促。这里指的是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攻陷洛阳,哥舒翰率三十万(诗中说“百万”是夸张的写法)大军据守潼关,杨国忠迫其匆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36)为异物:指死亡。

(37)堕胡尘:指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38)经年:一整年。

(39)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40)耶:爷。

(41)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42)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盖过膝盖。唐代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不得体的。缀,有多个版本作“绽”。清代仇兆鳌的注本作“缀”。

(43)天吴:神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袄。

(44)情怀恶:心情不好。

(45)凛栗:冻得发抖。

(46)“粉黛”两句:意思是,解开包有粉黛的包裹,其中也多少有一点衾、绸之类。

(47)痴女: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是爱怜的口气。栉:梳头。

(48)移时:费了很长的时间。施:涂抹。朱铅:红粉。

(49)狼藉:杂乱,不整洁。画眉阔:唐代女子画眉,以阔为美。

(50)嗔喝:生气地喝止。

(51)翻思:回想起。

(52)聒:吵闹。

(53)生理:生计,生活。

(54)至尊:对皇帝的尊称。蒙尘:指皇帝出奔在外,蒙受风尘之苦。

(55)休练卒:停止练兵。意思是结束战争。

(56)妖氛豁:指时局有所好转。

(57)回纥:唐代西北部族名。当时唐肃宗向回纥借兵平息安史叛乱,杜甫用“阴风”、“惨淡”来形容回纥军,暗指其好战嗜杀,须多加提防。

(58)其王:指回纥王怀仁可汗。助顺:指帮助唐王朝。当时怀仁可汗派遣其太子叶护率骑兵四千助讨叛乱。

(59)善驰突:长于骑射突击。

(60)此辈少为贵: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61)四方服勇决:四方的民族都佩服其骁勇果决。

(62)鹰腾:形容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奔跑起来比飞箭还快。

(63)圣心颇虚伫:指唐肃宗一心期待回纥兵能为他解忧。

(64)时议气欲夺:当时朝臣对借兵之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敢反对。

(65)伊洛:两条河流的名称,都流经洛阳。指掌收:轻而易举地收复。

(66)西京:长安。不足拔:不费力就能攻克。

(67)俱发:和回纥兵一起出击。

(68)青徐:青州、徐州,在今山东、苏北一带。

(69)旋瞻:不久即可看到。略:攻取。桓碣:即恒山、碣石山,在今山西、河北一带,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

(70)昊天:古时称秋天为昊天。

(71)肃杀:严正之气。这里指唐朝的兵威。

(72)“祸转”两句:亡命的胡人已临灭顶之灾,消灭叛军的大势已成。

(73)皇纲:指唐王朝的帝业。

(74)“忆昨”一句:意思是,追忆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唐玄宗奔蜀,跑得很慌张。又发生马嵬兵谏之事。

(75)奸臣:指杨国忠等人。葅醢:剁成肉酱。

(76)同恶:指杨氏家族及其同*。荡折:清除干净。

(77)“不闻”两句:史载夏桀宠妺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皆导致亡国。这里的意思是,唐玄宗虽也为杨贵妃兄妹所惑,但还没有像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那样弄得不可收拾。

(78)宣:周宣王。光:汉光武帝。明哲:英明圣哲。

(79)桓桓:威严勇武。陈将军:陈玄礼,时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至马嵬驿,他支持兵谏,当场格杀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80)钺:大斧,古代天子或大臣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

(81)微:若不是,若没有。尔:你,指陈玄礼。人尽非:人民都会被胡人统治,化为夷狄。

(82)大同殿:玄宗经常朝会群臣的地方。

(83)白兽闼:未央宫白虎殿的殿门,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改虎为兽。

(84)翠华:皇帝仪仗中饰有翠羽的旌旗。这里代指皇帝。

(85)金阙:金饰的宫门,指长安的宫殿。

(86)园陵:指唐朝先皇帝的陵墓。固有神:本来就有神灵护卫。

(87)太宗:指李世民。

(88)宏达:宏伟昌盛,这是杜甫对唐初开国之君的赞美和对唐肃宗的期望。

【白话译文】

肃宗即位的第二年,闰八月初一日那天,

我杜甫将要向北远行,天色空旷迷茫。

这时因为战乱,时世艰难让人忧虑,朝野很少有空闲的时日。

想来惭愧,因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皇上亲自下令允许我回家探亲。

我到宫阙拜辞,感到恐惧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气魄,总惟恐皇上思虑有所疏失。

皇上确是中兴国家的君主,筹划国家大事,本来就该要谨慎努力。

安史叛乱至今尚未平息,这使君臣深切愤恨。

我只有挥泪告别,但仍恋念凤翔行宫,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如今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虑何时才能结束啊!

我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不见人烟,到处一片萧条。

路上遇见的人,有很多都是带着创伤,痛苦呻吟,有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我回头看看凤翔县,傍晚时,旗帜还忽隐忽现。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屡屡发现战士喂马饮水的泉源水洼。

到了邠州郊外,由于地势低凹,如同走入地底,泾水在邠郊中水流汹涌。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啸声震山谷,苍崖好像会崩裂一般。

今秋开满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车辙。

青云激发起高雅的兴致,隐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欢悦。

山里的水果都很散乱细小,到处混杂生长着橡树和山栗。

有的红得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点的生漆。

它们有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结了果实。

遥想那世外桃源,更加想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在坡陀上遥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

我已来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落后在坡上(回头看,因为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树梢上一样)。

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

夜深时,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回想起潼关的百万大军,那时候为何溃败得如此仓促?

使秦中百姓遭害惨重。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经尽是花白了。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百结衣。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我能活着回来看到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肃宗还流亡在外,几时才可以停止训练兵卒?

抬头看看天色的改变,觉得妖气正在被消除。

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

回纥怀仁可汗愿意帮助唐朝,回纥的特性是善于驰骋冲击。

回纥送来了五千个战士,赶来了一万匹战马。

这些兵马以少为贵,唐朝及其他民族都佩服回纥勇猛好斗。

所用的都像猛鹰飞腾,破敌比射箭的速度还要快。

皇上的心思,是虚心的期待争取回纥帮助,当时的舆论却颇为沮丧不愿借兵于回纥。

伊水洛水一带很快就可以收回,长安不必费力就可以攻拔,就可以收复。

唐朝的官兵请求深入,全部是养精蓄锐,要收复敌占的地区,可不必等待。

此举全面反攻可以打开青州和徐州,转过来可望收复恒山和碣石山。

秋天本来就多霜露,正气有所肃杀。

祸机转移已到亡胡之年,局势已定,是擒胡之月。

胡人的命运岂能长久,皇朝的纲纪本不该断绝。

回想安禄山乱起之初,唐王朝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不同于古代。

奸臣杨国忠终于被诛杀,同恶的人随着就被扫荡、瓦解、离析。

没有出现像夏及殷商那样的衰亡,是由于处*像宠妃褒姒和妲己那样的杨贵妃。

像周代汉代能再度中兴,是靠像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的明哲。

还有勇武有力的陈将军,执行诛讨奋发忠烈。

如今若不是有你陈元礼将军,大家就都完了。

凄凉的大同殿,寂寞的白兽闼。

长安居民都盼望着皇帝的旗帜重临,好的气象会再向着长安宫殿。

先帝园陵本来有神灵保佑,保护陵墓、祭礼全部执行不能缺失。

伟大辉煌的太宗奠定了强盛的基业,他所创立建树的功绩,实在恢宏发达。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杜甫自鄜州(今陕西富县)赴灵武,中途为胡兵所俘,被解送长安困居。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二月,肃宗自彭原(今甘肃宁县)迁凤翔(在今陕西)。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凤翔,到达后,在五月十六日受任左拾遗。就在这个月,他上疏论房琯不应罢相,触怒肃宗,几陷不测,后来得到宰相张镐的解救,才幸免于难。杜甫出于为国而奋不顾身,仍想积极履行谏诤职责,肃宗对此并不乐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笔亲书的诏令)准他鄜州探家。这一年闰月的八月初一日,杜甫自凤翔出发赴鄜州,到达后写了这首《北征》。鄜州在凤翔东北,“北征”即北行之意。

【赏析】

杜甫的这首长篇叙事诗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来写的陈情表,是他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他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这首诗像上表的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读者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的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他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诗人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和爱子对他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玄宗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拓展阅读

1、《诸将其五》鉴赏

导语:《诸将五首》是代伟大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原文】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⒄。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⒅。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⒆。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⒇。

【注释】

⒄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巴东两县境内。

⒅望乡台:在成都之

⒆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

⒇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创作背景】

《诸将五首》是一组*抒情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没有根除,人痛感当时的朝廷武官们平庸无能,故作加以讽刺。

这一首赞严武,责镇蜀诸将平庸。

“锦江春色逐人来”,人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夏历五月离开成都草堂,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逐人来”指紧紧跟随人后不肯离去。“锦江春色”因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艺术效果。人用他对成都风物的美好回忆作为最佳赞辞,以此开端,也使人立即忆起了他写于成都的《登楼》中的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巫峡清秋万壑哀,”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幕府。严死不久,他出蜀东下,流寓夔州。此时距严武之死,才过一年。夔州地接巫峡,又值秋季,人回忆成都旧游,不禁百感交集,顿觉“万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触动了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通过描写锦江巫峡两地不同时令特,为后面展示人对严武的回忆制造了适宜的气氛。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二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县。“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举杯”饮酒,开怀赋,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西蜀有剑门,东有夔巫,“地形”号“天下”“险”阻。严武坐镇其间,堪称李王朝最“须”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对严武镇蜀整个历史过程的艺术概括,也是对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严武再次镇蜀,后为高适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乱及松、维、保三州的'陷落。公元764年(广德二年)三次镇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终”,郭英乂代之,不数月而有崔旰之乱,英乂被杀。“安危”指转危为安。它是全的**和总结。人的激情在这里再次得到艺术体现。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托非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峻形势。

这是一首“议论时事”,可当“纪传”读的七律。开头、结尾都以激情取胜。中间两联将严武治蜀业绩与自己有关活动,用追“忆”形式娓娓道出,与一般 “吟风弄月,登眺游览”的“任兴漫作”,迥然有别。没有“忧时之真心”和“识学笔力”(《本义》),是*写不出来的。诚如黄生评说:“他人皆从纸上写出,惟公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秋犹有生气”。

《诸将五首》的内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乱以来的军政大事为中心展开议论,表现了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他极度希望君主明智有为,文臣武将用得其人,语言慷慨蕴藉,诲人良多。因每首都与诸将有关,故以“诸将”为题,实则笔锋指向当时皇帝,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危须仗出群材”,这即是第五首的结语,也是《诸将五首》的中心论点,也是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军政大事的感愤。

《诸将五首》是政论,在议论中深含人自己强烈的爱国感情,不仅使读者明其理,而且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介绍】

(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工部。是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宋以后被尊为“圣”,与李白并称“李”。其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歌形式,尤长于律;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1400多首,有《工部集》。

2、《登高》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就是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为“集七言律第一”(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人七言律第一。”(《薮》)

3、兵车行 兵车行精选鉴赏

【**--教案】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的非战思想,而不加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答问题时,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可谓全眼。接下去就具体叙述点行频的情况:从十五岁就去防河,到四十岁仍要去军队里营田;去的时候是里正给裹头的小孩子,回来时已白发苍苍了还要被拉去戍边。如此不幸的一生是何人一手造成的呢?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土,不惜用人民成海水的鲜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控诉之矛直指皇帝玄宗。

中,借汉武帝以指玄宗的例子是很多的。人在这首里如此大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的伟大人,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何等地激愤!接着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又将人们的视野从行人及边庭的微观世界引向山东二百州的千村万落这一宏观世界 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见不着男劳力,即使有一些妇女在把犁耕种,也难改变禾生陇亩无东西的局面。更何况关中秦地一带的人素来以英勇善战著称,被调的就更加频繁。在统治者眼里,这些人连鸡犬都不如,这一层是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地揭示出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二层自长者虽有问至生男埋没随百草,写役夫长年在外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反问句,以往人民是不敢申诉心中的怨恨的,但是现在愤怒的火焰终于喷涌而出: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且如二字,意思是且举一例,以见其余。这几句是说:就拿今年冬天来说吧,在函谷关以西调关中兵,丁壮都去戍边,无人耕田,可是官府还要强索租税,那么租税又从什么地方来呢?这也是一句反问,但它却象一柄利刃,一下子就击中了统治者那无人耕作而还要缴纳租税的荒谬逻辑。夫的两次反问都是含蓄的,但后一次更显得柔中有刚,义正辞严,体现出他们的恨之切,怨之重。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漫长的*社会里,*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把人们早已被扭曲的思想再来个弯上加弯,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第三层从君不见青海头到篇末,进一步通过描写战场的悲惨景象来诅咒拓边战争。这四句是全的**,也是行人对这次出的前景形象化的预测。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对山东大地的纵览和对家庭濒临破败的预感的描述之后,行人的感情象决堤的河水,滔滔的恨浪奔腾汹涌,一发而不可收。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战争必败。行人这撕肝裂肺、令人战栗的瞻望辞,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战争的愤怒诅咒。歌结尾这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与开头人声鼎沸的画面相对照,则更显示出耶娘妻子走相送这生离死别场面的悲惨。

《兵车行》是的代表作之一。它如同一页史。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此外,从道傍过者与 行人的谈吐中也可见史笔的严肃性。

道傍过者是人,但他的动作只有一问,且连问的内容都只字未提,这就更使的思想主题具有了客观性。至于行人的回话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也与史书中士卒死者六万人,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之记载相合。

《兵车行》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

这首无论是第一段的场景描写,还是第二段的答话记述,都充盈着人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的忧心如焚的非战思想感情。

第一段叙眼前之事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把四个动作的措置组合就很富于感情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人与送行队伍中的人民感情相通,所以他才能绘出感情真切的场景,为第二段渲染气氛,提供可信的背景。第二段尽管是行人的叙述,但也饱含着人的激情。象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等句,抨击时弊的胆识就很卓绝,而这个胆中又包含了人匡时济世的炽烈情感。

在语言上《兵车行》的句式有三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往往错杂运用,表现出人剧烈起伏*波和鼓、钹、铙、磐众乐齐鸣的气势,让读者在句式错落变化中体味出人忧、悲、愤、怆等感情的剧烈变化。用韵上,全所用八韵,不仅增加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而且也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读后给人以波澜起伏,迭宕有致的感受。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等顶针句子的运用,使句子回环往复,上下蝉联,造成音节上的铿锵和谐,感情上的一气连贯。

此外,语意上的前后照应也是这首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前有道傍过者问行人一语的存在,后才有长者虽有问、君不闻、君不见等语的出现;前有开边意未已的原因,后才有未休关西卒的结果;前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事实,后才有租税从何出的反问;前有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惨状,后才有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凄凉。这些都是上下关联,前后照应,给人以更深地思味。

点击查看更多《北征》杜甫唐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1800.html

热门阅读

  1. 感谢你爸爸作文
  2. 《如何正确上网》发言稿范文
  3. 短短的元宵节祝福短信
  4. 2016给老人过生日的祝福语
  5. 关于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6. 调侃自己的搞笑且极具个性的微博签名
  7. 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
  8. 共青团标语摘抄
  9. 有关中心学校节能宣传活动总结范文
  10. 勿使尘劳关锁明珠杂文随笔
  11. 孩子你可以站起来的心情随笔
  12. 初中校园广播稿范文
  13. 关于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论文
  14. 关于体育的手抄报
  15. 鸵鸟生蛋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