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君王形象
从《诗经》文本出发,具体分析先秦时代人们对君王形象和权力机制的想象,以此来了解先秦时代人们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士人观念、国家理念等等。
文学作品中的君主形象,表达了一个时代的作者对权力的不同看法,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通过对君主的分析来透视权力的方法各不相同。君主作为权力的重要代名词,作为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高支配者,中国文学中的君主形象描写可追溯到《诗经》。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阶段*和精神风貌等诸方面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诗经》的创作目的并非文学性的,而是为了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诗·大序》中就有详细的讨论:“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一、《诗经·风》民间与士大夫想象中的君主与贵族形象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抵是由輏轩使采自民间,又经乐师、国史加工而成。①此外,风诗之外的雅、颂中,基本就没有劳动人民的作品。
在《秦风·终南》中有关于礼制的描写,“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②诸侯应当穿“锦衣狐裘”,同时又是“黻衣绣裳”。秦人美其国君,称赞他“颜如渥丹”、“佩玉将将”,颜色红润光泽,佩饰精美。这些都是在描述秦国君的仪貌尊容之美和服饰配饰之华。
(二)美好的贵族与士大夫形象
《郑风·叔于田》开头一段:“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③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居住的巷子如同没有人住,其实并不是没有人居住,而是共叔段美且仁,所以如同没有人一样。
在《郑风·大叔于田》当中,具体地写了段在狩猎时候的英武表现:“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除了贵族,士大夫阶层同样需要华美的服饰来衬托其身份地位与彰显美好品质。“羔裘,大夫服也。”大夫的服饰,羔裘润泽,以豹皮作为装饰,鲜艳华美。《郑风·羔裘》有描写:“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④除了“羔裘”服饰之外,士大夫的特点还有“洵直”、“孔武有力”,才能成为“邦之彦兮”。
(三)国君夫人的形象与宫廷生活
《卫风·硕人》向世人描述了典型的国军夫人的形象:齐女卫庄公夫人庄姜,出身高贵“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⑤,在先秦时代,社会关系和地位是衡量评判一个人极其重要的部分。庄姜不但出身高贵,而且长得美貌无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⑥这一连串的比喻脍炙人口,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邶风·简兮》描写了在国军的庭庙举行盛大舞会:“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⑦“公庭万舞”,指的是在国君庭庙举行的武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是具体描述武舞的状况,硕人舞技高超,国君表示褒奖。
(四)士大夫想象中的明君形象
如果说十五国风中对国君和权贵的形象的描写是来自民间,那么“二雅”(大雅和小雅)则包含了集知识分子与基层官僚身份于一体的*士大夫,对圣明君主的想象。西周人将国家安定、*清明与社会和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圣明君主的领导上,于是提出了一套关于圣明君主的“评价体系”。
王国维曾于《殷商制度论》中这样论述道:“有德无德之兴亡,故克殷之后,(周)犹兢兢以德为务,祈天永命,乃在德与民二字”⑧。因此,如果君主的失德,就会“祸及宗子,是谓城坏,宗子之城既坏,则群臣乖离,而汝王独居,而有所畏惧亦。”基于此,周人不再把圣明君主当成有支配作用的天神,而是希望他们不但是值得效法的道德榜样,同时也是是为苍生谋福祉的“大家长”。这种“大家长”式的内在想象与情感,传承至今。周人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是以“文德”治国,《大雅·皇矣》有言:“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尽管战争是必不可免,但是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以武力侵犯他国,而是以发扬明德,或者说文德为基础的。与之相比,清末之后盛行的“金铁主义”说不可不谓之野蛮。
《诗经》二雅所反映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君主的权威建立在其德行和奉礼的基础之上,《大雅·大明》中说,天授命与周,是因为“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和“厥德不回”。因此,德行成为明君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
二、《诗经》中所涉及的国家理念与士人观念
春秋中叶以前,是禄赏从属于宗法分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里,周室的宗法分封已先后完成“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的程序。天子代表国家,主要的*行为有:宗庙祭祀、鼓励发展农业、强大军事力量、选取贤德后妃。
(一)社稷和宗庙——维护国家权力
在先秦,社稷和宗庙都是国家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礼拜。天子要郊祀后稷,以迄农事。天子社太社,答复一下要成群立社,国君在仲春仲秋还要“择元日,命民社”。
《诗经·小雅·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庙,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縠我士女。
朱熹的《诗集传》中说道:此诗述公卿有天禄折,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本诗着重写“今适南庙”的所见所闻,奉上祭祀用的牲羊来祭方社,又琴瑟击鼓作乐来祭天祖祈雨,稷黍丰收以养其民。
以家族血缘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宗庙,是古代社会天子、诸侯、贵族阶级祭祀祖宗的地方,宗庙和社稷,都是王事和国家的象征。作为王权的精神凝聚和国家的权力象征,从天子到诸侯大夫都是不容许社稷和宗庙受到侵犯。
(二)务农——维护国家经济命脉
农业是中国先秦时代乃至整个*王朝的经济命脉。在先秦时代,以农为本的传统渊远流长。
“郊祀后稷以配天”的周名族史诗之一《生民》,除了尊祖配天,还反映了我国华夏民族先民发展农业、以农立国的部分史实。
周人的始祖后稷,其母姜嫄受天而孕后,生下他,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能力。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这段诗讲述后稷去播种庄家,农作物长得非常好,种的大豆颗粒饱满,稻谷、麻、麦子都长势茂盛,瓜果充实等等。
(三)军事
再次用《公刘》来看看君主在军事上应当是如何作为。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公刘在充实粮仓富民强国之后,备好弓矢斧钺,准备启行迁都豳地。
在和平的环境下,不忘武备积极防御的治国方略,是每一代帝王都要遵循的。但是,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是痛苦,四处奔波服役,也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的所希望的。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稷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王事没有止息,伤财劳民,繁重的徭役给民众带来痛苦。所以,统治者既要有军事防卫措施,又要能体恤下情。
(四)后妃之德——王后夫人道德规范
一国之君,治理国家,除了要敬神保民,廉洁勤政,礼贤下士之外,还要选取贤德的后妃,来总理内事,不干涉外政。后妃作为一国之母形象的代表,要有良好的品德。
《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周文王上有*,内有贤妃。作为一国之母,既要是庄敬的母亲,又要是贤德的内助,同时又要子孙众多。
妇人如果不好好管理内事,躬亲蚕织,而是干涉国事,是被做祸国殃民的洪水猛兽。
《瞻卬》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利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鞫人忮忒,谮始竟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王有乱政,是因为妇人教唆的缘故,女人有才会毁社稷,妇人不该管理国事。
先秦的君主对社稷的安危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君主的权力虽然受之天命,但是同样受到束缚。君主的权力受限制于什么?宗法制度和传统,君主不能藐视天的权威和社稷,君主要维护宗族,君主要有道于民,礼待下臣,同时,君主过度宠爱妃子和下臣会造成内乱,君主还不能残虐淫乱等等。
不能说对*的热衷是值得批判的,但是,对*热衷的动机和出发点,确是能够影响一个**乃至整个国家的走向。从先秦时代开始,我们有这种谤议朝政的风气,也有一心求士治理国家的传统。如何从历史、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好的经验,这需要我们的反思。
除了天子,作为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在履行职责方面,主要体现在两点:纳谏与人才选拔。
(一)纳谏——下情上达
在《诗经》中“诗序”直言讽刺的诗数量庞大。
《邶风》中,“诗序”直言讽刺卫宣公的诗有3篇:《雄雉》、《匏有苦叶》、《新台》。
《鄘风》中,“诗序”直言《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
《卫风》中,《考槃》,刺庄公也。《芄兰》,刺惠公也。
《王风》中,《君子于役》、《扬之水》刺平王也。《大车》刺周大夫也。
《郑风》中,《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刺庄公也。《清人》刺文公也。《溱洧》,刺乱也。
《齐风》中《东方未明》,刺无节也。《南山》,刺襄公也。《甫田》,大夫刺襄公也。《卢令》,刺荒也。《载驱》,齐人刺襄公也。《猗嗟》,刺鲁庄公也。
……
这样的例子不枚胜举。
庶民百姓敢于谤议时政,在国君无道、*黑暗的时期,公卿大夫仍然敢于直言陈谏。作诗之人无所忌讳,采集诗歌的人也能将其收编,先秦时代的*风气较为宽容。这种关心国事,敢于谤议朝政的风气,应当为开明的统治者所倡导。
所以,《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抵采自民间,周天子凭借各地的诗歌,从第一手文学资料上了解政绩,也是一种关心民情、善于纳谏的方式。
(二)礼待贤士和*之道
教育体制是*体制的一部分,教育体制的好坏,可以看得出一个国家*体制的好坏。而教育制度中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西周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到春秋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出现,虽然在《诗经》中没有明确的讲教育的,但是,对于贤才的重视却是有的。 按《序》,以此为燕群臣嘉宾之诗,而燕礼亦云: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即谓此也。乡饮酒用乐亦然。而《学记》言大学始教宵雅肆三,亦谓此三诗,然则又为上下通用之乐矣,岂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然于朝曰君臣焉,于燕曰宾主焉,先王以礼使臣之厚,于此见矣。《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宴飨宾客的诗歌。君臣之分,很是严格,朝廷的礼仪,以敬重为主。但是,太过于庄重的礼仪则是缺乏了情谊。《鹿鸣》中的聚会,打通了上下的情谊,用歌乐助兴,国君的礼意很是厚重。宴请的嘉宾德音甚是明显,以此来示意民众,君子也应当效仿。 --!>
三、总结
在先秦文学中,从《诗经》开始,到《左传》、《国语》、《尚书》之类的史家之文,看先秦文学中的君主形象,继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古代权力观念。
传统是无法隔断的。中国的现代化,既要从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文明中汲取力量,又要深刻理解欧洲的文明传统,才能更好地反思我们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更加客观地来看待出现的问题。
在世界几大文明当中,我们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理解欧洲的文明传统,首先要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在他们的一套文学体系当中,君主的形象和权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可以以此来对照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阐释自己的*理想时,就采用了一套与我们华夏文明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建立一个接近完全正义的城邦,最基本的转变是什么?哲人必须成为王,王必须成为哲人。在哲人王的身份中,柏拉图看到了实现其完美城邦的蓝图。这种城邦制的*原型与哲人王的明君理想,都是要放在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去思考的。
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能割裂我们的文明与传统,同时也要理解西方的现代化其实是从他们自身的文明传统中衍生而来的。
拓展阅读
1、诗经《文王》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2、诗歌是我们生命中最善良的部分经典散文范文
背景似乎是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最重要手段。那么,说起大连诗歌最近几年的迅猛崛起,我想与在大连召开的“2000·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糸,也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催化,这座有成吉思汗*,有俄罗斯和日本的东西文化的历史补养、有海的蔚蓝呼唤的现代感极强的都市,偶尔一天迎来了当时在国内名声显赫的百十位诗人,应该说这是一次奇迹。大连,忽然从他们肩头开阔起来的缪斯的地平线上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伊甸园,于是,他(她)们抛弃了羞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奔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大连诗歌开始了变脸,花,找到了开放的角度,轨道尽头的想象,将由双脚来延伸,自麦城开始有一大批新人崭露头角,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影响着当今诗坛,而且:“是我最新鲜的那部分”(苏浅)。
在这里首当其冲地应该提到苏浅,她的诗似乎接近了我们这个时代必读的作品行列里。亳不夸张的理由,她的诗魂是安顿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从她疏朗而不失细腻的生命体验中感受到人性温暖的光芒,擅长从司空见贯的事物中发现灵感,并以决不重复的方式擒获,一般她的诗物象与境象结合的天衣无缝:“风能吹乱我的头发,但吹不乱我的脚步”,惊异的思考、夺目的格言,使她的诗在更短时间内赢得了更多读者的芳心。而从发表的这一组看去,有了质感的新变化,语言更成熟干净,总能选取触动人灵魂的瞬间切开,让横断面呈现肌理,从而泄露了内心矛盾而复杂的人格多重性,我们看到“纠正”(希尼)后的艺术现实,而结尾又往往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造成了感官的强烈反差和艺术视觉的冲击。
空军大校宁明被誉为:“国内飞的最高的诗人。”是再也确切不过,读他的诗总有一种阳光朗照着你,触摸到岁月的纹理是那么真实,既有胡塞尔的明晰又兼存海德格尔的深邃,在他将诗意大量投放到自己驾驭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飞行器”之外,涉猎的题材很广,一事一物总关情,他的诗力求:“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雪莱),你像《一杯水》、《两只相爱的刺猬》、《荷声》等文本刻画得绘声绘色,虽然沿袭着传统的表现技巧,但渗进了自己瞬间情感爆发的基因,使之迅速裂变,让读者不可必免地产生心灵上的一次轰动效应,他的诗具有血的热度与铁的光芒。我相信在飞机与诗歌之间,他会不断为我们营造更多的“我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的动漫制作。
和全国五十多家诗歌论坛连网的“大路诗歌论坛”现在已是闻名遐迩了,他的创始人就是大路朝天。回想由最初的举步为艰到现在的名扬天下,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为大连乃至东北的诗歌坚守着一片净土,不管是头顶桂冠的名诗人或者初学者,一提到大路无不为之动容,为人豪爽仗义,由此,他的诗作也极具本性特点:朴实无华,单刀直入,亲和睿智,是“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 (华兹华斯)你从给女儿的几首作品就能看出他的大爱之心,这些包含童话寓言似的意像,告诉我们如《新时代》主编海啸所说:“在这个时代,当诗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乃至诗人与诗人之间亦逐步失去最起码的精神底线。我们何不抛开这一切,拒绝面具、猜忌、虚伪和这个时代赋予的“准则”,以诗歌的形式回归到‘婴儿时代’”?
青年女诗人小兰只从在美国“一行”拿到诗歌奖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诗歌进入了收获期。
读这组诗给我的总体感觉,很青春很靓丽,是说她的诗性充满现代气息,她的向度来自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正如李之平针对女性诗人所说的:“她们少用概念和观念性词语作诗,更多的是思想的还原与解构,这一方面是**的”。从她的诗中不难发现真爰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种爰是地火,是“身体立行” ,她一再“把自己解开”,直至另一个存在的铜体“像阳光下的冰棱微微的反光”,如此惊艳的意象让人产生一种*似的圣洁祟拜,她的 “处女”般的
“只要一次”的唯美主义倾向极具语感的穿透力与杀伤力,“现在,才是我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刻”(翟永明)
幽云是一位很阳光的大学生,虽然步入诗“红尘”不长,但起点较高,也许是天性使然,,他携带他的诗“南征北战”游击于国内十几个较有影响的网坛,名声竟一朝雀起,“满城尽飘黄金甲”。他的诗所以为时下所承认,是因为诗切入到细腻微小处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在暗涌,是他发现千百层美的岩层上属于自己的那一层美,大自然显然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缪斯,给了他神思,也把大地的一份沉重交给了他,所以他的诗风给了我们“一滴水紧紧抱着一根芦苇”的草根印象,海子的“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会在他诗的某些穴位得到破解的密码,克尔凯戈尔说过:“甘当可能性的学生能使人在静谧无风的地方于最微屑的事物中发现伟大的意义。”是指给他未来的路。
最近十鼓的诗歌在网络论坛上很火,写作热情相当高涨,一批品质较高的诗作不断给读者以惊喜,追溯原由无非是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他的诗有历史的沉淀,有现实的张扬,手执道德的钝器,对蜇伏在内心的不安、紧张予以剖析、分解,细读作品就会发现他为每一首诗抓住了一块黑影扔在里面,然后进行 “柔道”似的打磨,一个黑色幽默在冷峻意像的驱赶下在思辩的涌动下,完成对生命一次沉醉的嬗变。这组诗依然坚持诗的硬度和宽度,明显的变化是打破原有第一视觉的语言解构,从主体的反光和迥声当中寻找兰波《元音》中的眩目色彩。一个优秀诗人应该明晓库舍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是自己的心” ,靠近心就是靠近真正的诗。
张昌军的异军突起不能不归究于大路诗歌这块沃土,记得先前读他的诗中规中矩,只从上网后如鱼得水,“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于今的他“春风得意马蹄疾”,诗作的水品有了一个三级跳的腾跃,他的诗丰润明沏,舒展淡泊,有一条时隐时现的心灵曲线在诗中飘动,牵动读者的神经,这种功能来自于他对描写事物内部隐秘的探究,如此的挖掘势必使他的语感有些神祗有些超度,你从他如画似绣的场景中找到所有被凝望的对象都顶着大小不等的幸福,诗的忧郁森林是为人性的亮度作立体关系而存在,你不得不承认他是色味的烹调高手,为他的“鸽派”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他的诗印证了:“美是道德上的善良的象征。”(康德)
左岸最重要的收获是明白了要把自己完全打开,让被冷思维挖解的传统秩序重新拚图起来,*情绪的隐入,死亡档案的干预,使他的诗在对精神世界的修复中,获得了游离于肉体的轻盈快感,或冷面描摹或激情剖白,调动密集的意象以及风云**动般的语势,迂回地指向了人性与生活的软肋和阴处,纷繁与突然之撞,粘稠与放射线之美,诗味华丽中潜藏机锋,而思想的音乐,哲理的芬芳,使诗句遭遇了金属一般的延伸性,如陈超所说:“在细密的痛楚感的背后都有‘兴奋点’支撑,深入的“弥漫感”让一些简单的超现实想象最后总能拢成一只语言的拳头”读他的这组诗不由得想起庞德的一句话:“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须”的感喟。
我们读到八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只是大连诗群的一部分,但足可以展示大连诗歌当下初步繁荣与今后走向的风采 是的,我们不会因为希尼说过“ “从来没有一首诗能阻挡过坦克”而放弃对诗歌的痴迷,因为诗歌是我们生命中最善良的部分。
——于大连黑石礁
3、谈谈《诗经》中的爱情诗作文850字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美之为美,美人之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