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04 12:53:53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拓展阅读

1、辛弃疾《·滁州旅次登楼作和字韵》阅读练习及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年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唐德裕贬滁州,建怀满楼,取怀满洛之意,后终回故乡满山。④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楚尾吴头。⑤《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中的行人众多、高楼奇异雄伟等景象,有百姓安居乐业、诗人政绩卓著之意。

B.上片后三句写诗人远眺之景,神州东南和西北都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

C.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D.下片借华胥梦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滁州百姓延续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16.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有起伏跌宕的神韵,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B“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明国家暂时的安定”错;“西北神州”应表现的是词人面对沦陷的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16.(6分)开篇抒发欣慰之情,词人因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而感到欣慰之情;中间转为抒发悲痛忧伤之情,因想到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而悲痛忧伤;最后抒发喜悦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未能体现“起伏跌宕”之意,若能正确分析情感,最多得2分。

2、描写或苏武等人的优美语段

乱世中的美神 全文贴不完,可在/f?kz=18042845看 是因为那首著名的《》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 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格非进士出身,在朝*,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

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

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育,这在数千年*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

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

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

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白、辛弃疾。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

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

少女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 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

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3、描写的优美句子

,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感情细腻,对花都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秦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坛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断秋,依稀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生命中,她失去了很多,丈夫、亲人、朋友……她背负着国亡的痛与一些本不该受到的谴责默默地走着,她无法改变苦难,于是,她开始创造辉煌。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于是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领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他用自己掌握的,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填进了自己的柔情与刚直,装饰了宋词,也如梧桐叶一般在失落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4、描写的外貌用优美的语句

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素约小腰身,不奈伤春。

笑得顾盼生姿,“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鬓斜簪,徒要郎比并看”。

长什么模样?丁启阵 (1084——1156)那会儿,相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不可能留下一堆老片,供我们仔细打量、端详;词人生前虽然曾经请人画像,但画的只是头部小像,最多是上半身像,并非全身像,因为原本已经不在,画中人衣服发式又不类宋人,流传下来的三十一岁时的小(有丈夫赵明诚的题词),真伪也大成问题。因此,长什么模样,谁也无法确凿言之。

当今世上所能看到的画像、塑像,大致都是画家、雕塑家想象出来的东西。画家、雕塑家,通常对其人、其诗词文章的了解相当有限,因而他们想象出来的,通常是不太靠得住的。

元人绘《荼蘼春去》小影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到底长什么模样,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象。的读者何止千万,的模样自然亦不止千万。

下边用文字描述的,不过是我想象中的——如果说我想象中的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在形成形象的时候,做了一些近似学术考证的工作。 我敢肯定,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的女词人,不是最美的,“四大美女”名额都已经被人占了,她们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当然也不是最丑的,丑陋的典型也早已经有了人选,她们是无盐、嫫母、母夜叉。 据说,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都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我也是这样想的。 据说,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都是偏于瘦体型的。

我也基本上是这样想的,但是,略有不同,也还有一些补充。 年轻时的应该是较为瘦体型的,我的根据是她的词句。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这首词大约写于她结婚之前,也就是少女时代的。少女用“露浓花瘦”四个字,形容刚刚荡完秋千的自己“薄汗沾衣透”的身体。

的词中,“瘦”字不老少。《如梦令》“应是绿肥红瘦”(宋汤灰《八甘州》“柳腴花瘦”);《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是,这些“瘦”字基本上都不能用来证明是瘦女子,因为,这些个“瘦”字,都是“枯萎”的意思。只有《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像是在直接说身材。

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显然也并未发福变胖。居住青州不久,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所作的《南歌子》词云“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能够穿着结婚前的衣服,当然可以说明,婚后的六七年里,的身材没有大的变化——十八岁时嫁给二十一岁的赵明诚。 赵明诚在三十一岁的画像上的题词是“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云云,用“丽”、“端庄”形容其词其品(大约兼及其人其貌)。

可以推测,虽然仍然不胖,但是应该也不是骨感美人。骨感美人很难用“端庄”二字去形容。

今天能够看到的元人绘画的《荼蘼春去》小影——可能是根据生前小描摹的,的面部颇有些丰腴的意思,决不是“人比黄花瘦”的模样。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那个时候跟唐代差不多,还是以胖为美的,画家作了一点美化——胖化——处理。

不过,《瑞鹧鸪》中的“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两句,很像是晚年之作,可能是借银杏兼指自己形象。如果真是这样,“未肯枯”三个字就足以表明,中年以后的其实并不瘦。

有那么多愁绪,那么多眼泪,经常失眠,饮食上又“去重肉”(不同时吃多种肉,见《金石录后序》),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喜爱的女词人身材是苗条的。 具体如何苗条法,我想可以借用一首存疑词的语句来描写:“素约小腰身,不奈伤春”(《浪淘沙》)。

就是说,年轻时代的属于小巧玲珑型的女子。小巧玲珑,加之俏皮活泼,少女、少妇时代的一定是十分可爱、光彩人的。

请看她的两个生活片断:少女时代,是爱笑的,笑得顾盼生姿,“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初见未婚夫赵明诚,是“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少妇时代,大约是新婚不久,曾经“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美好的诗词作品的,应该是、当然是、只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可是,生命的规律——生老病死——谁也不可抗拒,活了七十三岁的自然也有年老色衰的时候。

但是,对我们而言,只要记住青春盛年的的模样就足够了。 2007-12-3。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8298.html

热门阅读

  1. 初中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稿
  2. 考试祝福语:鼓励高三学子的话
  3. 化学教育专业自荐书范文
  4. 201年企业五一劳动节祝福语短信
  5. 高龄六一儿童节祝福语短信
  6. 名人短小故事大全
  7. 2016个人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8. 同学结婚祝福语精选
  9. 中秋手抄报内容
  10. 学会和谐相处小学六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11. 描写下午的优美句子
  12. 初中新学期主题班会教案
  13. 201年企业元宵节短信祝福语
  14. 优秀班主任的发言稿
  15. 一年级造句练习题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