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名句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拓展阅读
1、青梅竹马的诗句出自哪里?诗人白居易原来也有自己的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的诗句,这个成语出自李白的诗《长干行其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现在成了形容孩子纯真友谊的好句子。最初,他是李白从女性视角创作的一部长篇爱情叙事诗。
大家都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一般来说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从小一起嬉闹,当他们长大了,知道了人事,他们继续这种友谊从而变成爱情。每个人都期待有一段童年的爱情,也是因为他们长大后的爱情掺杂了地位、物质、外貌等外在因素。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难得的是孩子们一起嬉闹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感情。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诗是**不羁的李白写的,有多少人知道李白原著中童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充满了悲伤和怨恨,而不是童年简单美好的童话生活。
但是关于青梅竹马的诗句,“诗魔”白居易也写过最深情的一首诗。那时,白居易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他始终记得年轻时喜欢的那个女人这首诗就是《夜雨》。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我有想念的人,住在遥远的异乡。我心里也有感念的事情,总是让自己心转。我不能去她遥远的地方,似乎也没有可以传递思念的太阳。忍耐是无法释怀的,我日夜不停地思考。而我前方的路也迷失了,独自睡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秋天还没有来,但是风雨已经到了。我从来没有学过苦行僧的佛法,怎么能忘记曾经拥有的。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初恋湘灵,两个人是邻居,但湘灵当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白居易,白居易在考中进士后,也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但母亲始终不同意,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异乡。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湘灵的诗。写这首歌的时候,白居易已经40岁了,在母亲的压力下,他37岁才娶了杨氏,但还是放不下对湘灵的思念。
在这首诗青梅竹马的诗句中,白居易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年少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古代学者,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连感情都做不了决定,即使一往情深,也只能去怀念。
2、白居易卖炭翁的内容是什么?
当时宫中每天派出的“白望”有几百人,他们一早便来到热闹的东、西二市和其他大小街坊,看见需要的东西,就拿出一纸文书,口称“官市”,随意付给一点线,有时甚至根本不给钱。白居易记得十年前韩愈曾揭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柴到城里来卖,宦官只给他几尺破绢,还要勒索“门户”钱,即要用驴子把柴拉入宫内。农夫哭着不肯答应,宦官在一旁连声催逼,农夫无法,便把绢还给宦官,说柴也不要了,只求不要牵走驴子,宦官哪里肯依。农夫哭着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全靠这头驴子来维持生活,如今把柴全给你们,你们还不乐意,那我只有拼将二死!”说着举起柴棒,同宦官打了起来。最后,农夫被抓进了官府。
现在,白居易眼看十年前的事情,今天又要 重演了,他暗暗示意老人赶快走开。老人便赶着牛车急急往城门走去。两个宦官哪里肯放,他们紧紧追赶上去,拿出一份黄纸文书,嘴里骂道:菜“你这老家伙,不识拾举,我们是皇家派来的,这车炭收下子!”
“这老人一家靠此维持生活,两位要买,也该出个公道价钱。”白居易在一旁说道。
宦官朝白居易瞪了一眼,见他是一个地位不高的*,便轻蔑地说:“你少管闲事....”
宦官边说边拉住牛车往北向皇宫走去,并随手把半匹陈旧的白纱和一丈绫子挂在牛角上,算是付给老人的买炭钱。
牛车终于被官官拉走了,老人在后面追赶,寒风吹开了他那破旧的衣装,还不时传来他那苦苦哀求的声音。
诗人目睹这一切,心中再也不能平静,他走到府中,便提笔写下了下面这首讽刺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常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3、注音版古诗夜雨白居易
yǐ yà qīn zhěn lěnɡ
已 讶 衾 枕 冷,
yè shēn zhī xuě chónɡ
夜 深 知 雪 重。
shí wén zhé zhú shēnɡ,
时 闻 折 竹 声 ,
fù jiàn chuānɡ hu mínɡ。
复 见 窗 户 明。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
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
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
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排遣名利的缠绕
人的情感牵制不光是亲情的影响,还有世俗间的名声利禄、寿夭穷通等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修习者的必经之路。中国士人有一个优点,就是自春秋以下,受孔子教养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这是一种如曾子或者屈原类型的,这些人都能以一种大的家国胸襟超脱个人功名利禄的缠绕;还有一种人物,他们在骨子里不是以一种更大的目标或胸怀超脱世俗,而是一开始就淡薄于世俗的各种目标向往,而能找到自己之所乐,这就是孔子最称道的弟子颜回一类。
白居易在《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二首》中写道:“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原宪衣服破烂、颜回食物粗砺,但是他们能够欢然于自己的追求并忘掉饥饿寒冷,因为他们有一颗“大心脏”,有一个通达天地万物一体*怀:“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人生天地之间,如鸿毛飞絮,有时可能扶摇直上,有时也可能坠落尘埃。
青云直上、位压朝野不一定是我命运通畅;一身布衣、混同于普通百姓之间也不一定是我穷途末路。外物不需要过度执著,心中却需要达成虚空自在。不要让那些不痛快的事情和心理滞留下来徘徊不去而导致病态。那人生的积极态度应该如何呢?“脱置腰下组,摆落心中尘。行歌望山去,意似归乡人。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拟求幽僻地,安置疏慵身。本性便山寺,应须旁悟真。”(《游蓝田山卜居》)“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体非道引适,意无江湖闲。有兴或饮酒,无事多掩关。寂静夜深坐,安稳日高眠。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赠杓直》)
人生居之不容易,能够随遇而安方为大道。白居易的做法就是随时随地摆落心中的尘土,放歌山崖,意念还乡。早年曾经学习庄子,后来又亲近禅宗。进退不做过分的思量算计,举手投足就没有不舒适、不自在了。尤其是进入深夜或日照高房,独自长坐,忘却天地外物和生死眷恋,怡然自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一派洒然气象令人神往。
4、白居易初中的诗歌
短歌行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己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余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远。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秋思其二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早春即事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烟锁虚窗展素缃,微风吹到落梅香。
孤怀待月惟枯坐,余恨添眉却晚妆。
旧事不堪重省忆,新词漫自费平章。
黄粱一梦从今觉,愿息尘机礼法王。
江楼夕望招客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杂感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延祸及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
借问今何在,一去亦不还。
我无不死药,兀兀随化迁。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樽前。
何必待人劝,持此自为欢。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望月有感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李都尉古剑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紫薇花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