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1:56:43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7.想*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二: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抱负。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三: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参***】

1、五言律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四: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分)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⑶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参***:

(1)C

(2)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或:一片白茫茫的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城。)(意对即可)

(3)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1分,意对即可)。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拓展阅读

1、唐诗

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当时在位的九龄,目的是想得到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去,水天一色,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阔,与天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气蒸”句写出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的声势。诗人笔下的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2、唐诗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坐观”二字,再加一个“羡”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例]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

.[唐]..

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诗题一作《临》。

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九龄为,此诗即是九龄为期间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得到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是我国第二大淡水,在今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水中,瀚无垠的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与天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的水气与波涛。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云梦泽”指代北省东南部及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下句用一“撼”字,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是咏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天下壮观,**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的名句,堪与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致使方回叹道,与岳阳楼之壮观,“杜二诗尽之矣”,“后人自不敢复题”(《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诗中,尤以“波撼岳阳城”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岳阳风土记》云:“》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东北,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诗此句,既有夸,亦有写实,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前四句既描绘了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

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但苦于没有船和桨,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衡《应闲》云:“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济”字,语意双关,兼含“济水”与“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但却平居闲处,无所事事,实在感到惭愧,有负“圣明”之世,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而欲出仕求官,做一番事业的愿。“端居”即平居、闲居,此处指隐居。

尾联两句请求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左右,为朝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尚无一官半职,虽空有出仕从政的愿,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能得到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既与有关的描写贴合,但又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而词意则超绝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纪昀评此诗曰:“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后半公,只以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据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纪氏此评,可谓一语破的。

之诗,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卷五引《吟谱》语)。这首《》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有些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集中虽不多,并不代表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唐诗

【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意思】面对水,欲过却无舟可乘。用“无舟楫”来喻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可以引见的现实,在如此“圣明”的时代端坐闲居怎能不惭愧呢?借助比喻来表白诗人希识、重用的心理,委婉、恳切的言辞中饱含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唐]..

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②楫(jí):划船工具。

唐代人要进入仕途,往往需贵人引荐,写诗作文给有名的人看,以期得到识提携,时称干谒。这首诗主要表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在*上得到援引的心情。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隐居,*上不得意。因此,他迫切需要贵人的引荐,这首诗就是一首有名的干谒诗。

八月的水高涨,水面几乎与岸持平。渺无边,水天接,含混一片。云梦二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在这个圣明时代,人人都在建功立业,自己却闲居无事,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开头四句着意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气蒸”句乃本诗中的名句,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咏的佳句。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东弱,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故有“波撼”一句。《西清诗话》评诗的此联说:“天下壮观,**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能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者泼墨如水,浓描,绝不是等闲之笔。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荡*的一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后四句是本诗主旨所在,由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水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渺的水,想起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援引,这正如想渡水却没有船只一样,类比非常巧妙。《唐诗从绳》评此处云:“此篇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坐观”两句暗指自己希像众多渔夫一样那样,能有垂钓的工具和机会,意即能得到对方的识,肯为自己援引,给自己提供一个机会,不要使自己的雄心壮志沦为一场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此处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古语,诗反其意而用之。《唐诗举要》说此诗末联:“唐人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而词意则超绝矣。”

纵观全诗,写景雄阔,气势非凡,阐述心迹,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诗清淡,但清淡中常见傲气,本诗可谓一流。《瀛奎律髓汇评》谓此诗“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此言不假。

4、唐诗

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⑤。

【题解】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安,写了此诗给当时身居位的九龄,为的是博得识和录用。为了保持面子,极力委婉而掩起干谒诗的痕迹。

【注释】

:即九龄。②“八月”两句:平,指水与岸平。虚,指元气。太清,指天空。③“气蒸”两句:云、梦本为二泽,在今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以南,南省华容县、岳阳县以北地区,方圆九百里。后来大部分淤成陆地,便合称云梦泽。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东北,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④“欲济”句:想渡,却无舟楫。暗示欲出仕济世,却无人援引。端居:独处、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⑤“坐观”两句:垂钓者,比执政者,指。徒有,空有。羡鱼情,比喻希出仕的心情。

【原诗今

水,在八月格外平静,

茫茫一片,水光天色难以分清。

云梦水气蒸腾,迷离如烟似雾,

汹涌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古城。

我无人引荐,有渡水无楫之苦,

耻在圣明时代安闲,自愧前途。

我对坐矶垂钓的渔翁十分艳羡,

但因结网无丝,只好触景生情。

【鉴提示】

此诗写的壮丽景象,并表达出作者渴出仕的心情。题一作《》。,即九龄。“”是指其所任的尚书右之职,而并非宰之职。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这时他所任的是宰辅之职。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迁尚书省右,并罢知政事,这才是诗中所提的“”之职。“宰”与“”两职在隋唐区别甚大,细检唐人诗文和史料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后人不察,误以为两者实即一职,所以多将此诗系于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九龄任宰辅时期。表面上似乎合于诗意,但却有悖事理。我认为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后,或者开元二十五年九龄贬荆州长史时期,其时正在九龄幕中,唐人有例称前资的习惯,所以仍称九龄为。另外,九龄执政期间所写的几首诗中明确地说:“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举呈九龄》),“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书怀贻京邑故人》)。而此首诗中说“无舟楫”,则显系故人已不在其位,没有人再能援引简拔自己了。两种情绪,判分明。

“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两句写秋天的水一片瀚,浑茫空阔,水光接天。这两句不过说水广远,起得雄浑称题,虽律诗而含古意,被后人称为“起句之妙”。颔联两句说面上水气蒸腾,笼罩着它四周的辽阔地域,上起风之后,浪涛奔涌,响声如雷似鼓,把整个岳阳城都震动了。据《岳阳风土记》记载,岳阳城在东北岸,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震撼着岳阳城。的山水形胜是天下壮观的,古来**人墨客题咏甚多,但像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能写得如此气象雄,旷如在目前者,还确实不多见。

三、四两联表示自己仍想要出仕干一番事业,但因无人引荐,只好坐以待老。“端居耻圣明”表面上是说自己就此闲居实有愧于圣明之世,有自责自惭之意。但草泽遗贤,盛世明时仍未见用,这个责任不应归咎于作者个人。朝廷对于“欲济”者不能广开才路,使之成为“端居”的隐逸之士,这应该是“圣明”之“耻”。表面上的自惭自责和对开元盛世的歌功颂德,被诗中潜在的情感逻辑所推,于是歌颂和溢美之辞就变成辛辣的讽刺和嘲弄。末两句引申《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意,说自己空有济世的愿而无法实现。言外之意是希得到的汲引简拔。旧评多以此诗长处在写景壮阔和干谒不露痕迹。我认为,说写景壮阔是事实,但要说干谒不露痕迹则不。从三、四两联中可以看出不仅有用世之情,而且这种心情还是当迫切的,以致字里行间充满烦恼和牢**。如果把“端居耻圣明”与“不才明主弃”(《岁暮归南山》)两句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这种牢**实际包含着对自己的哀伤之感和对“圣明”的怨恨之情,对遭贬的倾诉这种情绪也含有引为同调的意思。所以,倒是沈德潜看得透彻:“此诗知襄阳非甘隐遁者。”(《唐诗别裁集》卷九)

元代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瀛奎律髓》卷一)“七岁侍行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这是晚唐郑谷在《卷末偶题》中自视甚高的话。可见,自从有了和杜甫的诗后,题诗岳阳楼,当时已被看作一件大事情了。

5、唐诗

【原文】

作者:唐·

八月水平,涵虚②混(hùn)太清③。

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jí)⑤,端居⑥耻圣明⑦。

坐观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注释】

:指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北南部、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东岸。

⑤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徒:只能。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仲夏八月的时节,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一体。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却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着看垂钓的人,空有一腔羡慕之情。

写作背景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九龄为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九龄,希引荐。有人说733年在长安时,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此次未见到九龄。二人之会当在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28岁)左右说任岳州刺使期间。""当指说"。

【讲解】

诗人选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全景。“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阔无垠的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水所拥抱。这使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淼的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这首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舞台。要想在*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得到常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西游长安,时值九龄出任朝廷,便写了这首诗九龄,希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景致。“八月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里的水盛涨起来,与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映,水天一色,浑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翰的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转得也很自。眼前的美景,触动了诗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隐居独处、默默无闻的境地,不禁感慨万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桨,端居是闲居无事可做。这两句,诗人用巧妙的比喻,向表白:我是不甘心过隐居生活的;虚度年华,辜负大好时光,我感到羞耻。可是,我要渡水却没有船只,我要出来做事却无人引荐,这就是我的难处啊!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婉转地向执掌大权的提出请求。这两句诗,是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转化来的。它的本意是说,与其站在河边空叫“好鱼!好鱼!”不如回家去编织捕鱼的网。在这里,诗人联系自己的心情,给这句古话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比为“垂钓者”,而自己却在“坐观”,不能去捕鱼,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说:您在执掌国政,我怎么可以袖手旁观呢?但我这个闲居的隐士又不能够替您效力,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羡慕之情罢了。这意思虽很委婉,但却是明白的:希求引荐,为他找一条出路。

而,在当时的*社会里,有作为的人想出头,谈何容易!“当路无人”,终于没有寻到出路,四处碰鼻,灰心失,五十二岁时就在故乡南园病逝。

这首诗,觉得它的思想意义不大,但是它的写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却是值得借鉴的。而且,它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反映出知识分子寻求道路的苦闷心境。这些都是可取的。

【点评】

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希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瀚的水。水和天空浑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接。这两句是写站在边,远眺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面写到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东北岸,即今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到这里很自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瀚的,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流露出来的。

【作者介绍】

(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字,襄州襄阳(今北襄阳)人,世称“襄阳”。,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更多古诗欣文章敬请关注的的诗全集栏目。

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当广大。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

点击查看更多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1303.html

热门阅读

  1. 《一株紫丁香》精品教案
  2. 描写冬天的诗句精选
  3. 失败是我们的朋友的失败的演讲稿
  4. 教代会领导演讲稿
  5. 幼儿园社会实践报告范本
  6. 小年的祝福语短信
  7. 公考之难忘的三瞥散文
  8. 二十年高中同学聚会发言稿范文
  9. 幼儿园大班班务的计划
  10. 公司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的范文
  11. 走进春节的手抄报文字
  12. 《寿阳曲·咏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13. 《绝句 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
  14. 冬至搞笑祝福语
  15.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