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远虑与近忧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6

古代寓言故事:远虑与近忧

引导语: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吧。

喜鹊的巢筑在高高的树顶上,到了秋天,一刮起大风,窝巢便随树枝摇摇晃晃,简直像要把整个窝巢翻下来一样。每到这时,喜鹊和它的孩子们蜷缩在窝巢中,惊恐万状,害怕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有一种喜鹊就很聪明,在夏天还未到来的时候,它就想到了秋天,它预料到秋季肯定会经常刮大风,这可真是有远见的喜鹊。为了保障住所未来的安全,它果断地决定立即搬家。于是,它不辞辛苦地寻找安全的处所,终于选中了一处粗大低矮的树桠,这地方低矮踏实,上面有浓密的枝叶遮挡,大风也不可能撼动这个粗大稳固的矮树桠。然后,喜鹊又不厌其烦、不顾劳累地将原来的窝巢从高高的树顶上搬下来,它将那些搭窝的枝条、草叶,一根根、一片片搬到低矮粗大的树桠上,筑起了新居。新筑的窝巢真的是舒适安全,大风再也不会侵犯到这低矮处的树桠上了。

夏天到了,大树浓密的树阴下真凉快,过往行人都不免要到树阴下歇凉。人们在树阴下一抬头就看到了喜鹊的窝巢,再一伸手,就可以轻易地掏到窝巢中的小鹊或鹊蛋。人们觉得挺有趣的。于是,窝巢里的小鹊或鹊蛋经常被人掏走。小孩子们看到大人这样做,他们也来掏小鹊和鹊蛋。尽管小孩子们个子矮够不着鹊窝,可是他们想办法找来竹竿,用竹竿挑巢里的小鹊和鹊蛋,还互相争抢着。

可怜的喜鹊这下更遭殃了,秋季还远远没到,它的住所就被破坏得不像样子了。它虽然考虑到了防备未来的灾患,却没想到眼前的危险,结果还是没能避过灾难。

人也是一样,当我们在计划未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当前,如果不能兼顾眼下与将来,考虑问题或做事情欠周全的话,都会遭受损失的。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也似乎长了不少知识。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别人的短处,那就太片面了。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拓展阅读

1、中国廉贪

飞蛾投火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静,只有一只蜡烛在闪着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谈论今,大家都对人生感叹不已。

这时,一只蛾虫扑打着粉红的翅膀,绕着烛光飞来飞去,还发出细小的嘶嘶声,林子用扇子驱赶飞蛾,它便飞走了。可是刚过一会儿,它又飞过来了,林子又用扇子赶走蛾虫,它飞走不一会又飞回来,而且一个劲地朝蜡烛火不顾一切地扑过去,这样赶走又飞来,赶走又飞来,反复七八次了。终于,蛾虫的翅膀被烛火燎焦了,它再也飞不动了,落在地上,焦头烂额,还在不甘心地挣扎着那已经烤得残破的翅膀,直到没有了一丝气息为止。

看了飞蛾的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对客人说:“你看这飞蛾扑火该多愚蠢啊!火本来是烧身的,可是它偏偏要不顾死活地去扑火,落得这般*!”

客人也有同感地叹道:“谁说不是呢?可是,人比飞蛾更甚啊!”

林子说:“是的,世上的声色利欲,引得人们拼命去争夺追逐,何止像这飞蛾扑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怀疑、毁灭了身躯而不后悔的人,岂不是也像这蛾虫一样可悲可怜又落人讥笑吗?”

人们追名逐利,正如飞蛾投火一般。飞蛾投火被人们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于身败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吗?

屙金子的石牛

从前,四川的西部有个叫作蜀国的国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富庶。离它不的秦国早就对这块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划归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国的道路非常险峻,有陡峭的悬崖绝壁和万丈深谷隔在路途上,一跌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进军的路线无法畅通,任凭秦国虎视眈眈,可一时也无可奈何。

蜀国的国君生性贪婪,总是大肆搜刮民间财富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有时甚至不惜一切价。秦国的国王秦惠王从派去探听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觉得有机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后,秦惠王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秦惠王命令工匠打造雕刻了一头巨大的石牛,在石牛**股后面放了好多金银绸缎,放出消息说这头石牛会屙金子。

蜀国的探子把关于这头屙金子的名牛的奇闻告诉了蜀王,蜀王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暗道:要是我有这么一头石牛,天天给我屙金子,那该有多好啊!正在这时候,秦国的使者来了,他向蜀王说,秦惠王为了表示秦蜀友好的诚意,决定把会屙金子的石牛送给蜀王。

蜀王大喜过望,他听使者说石牛的身形巨大,要从秦国运到蜀国来恐怕很不方便,急忙保证说:“这个不成问题,贵国国君既然肯把石牛迭给我,我哪里有不想办法把它运到我国来的道理呢,就请你们的国君放心好了。”

蜀王也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在国内征调了大量民工,把悬崖挖开了,把深谷也填平了,为了能让石牛顺利到达,把通向蜀国的险径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后他派了五个大力士到秦国去迎接石牛。

贪心的蜀王哪里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军队悄悄跟在石牛后面,随着石牛蜂拥而入,一举灭掉了蜀国。

蜀王为贪一点小便宜反而吃了大亏,失掉了整个国家,被天下人耻笑。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把眼光放得长些,以免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而利令智昏,损害了整体的利益。

十万贯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官叫张延赏,*处还算正直清廉。这一日,张延赏接到一桩案子,牵涉到人命,案情严重,非同一般。张延赏按照一贯的作法,十分重视此案,他决心追查到底。于是他传下令来,命捕快们严加侦查搜捕,务必尽快将罪犯捉拿归案。

不料,第二天早晨张延赏来到衙门,正待坐下处理公务,却发现案上有一纸条,上面写着:“送上三万贯,请求不要追查此案。”张延赏一看,脸色顿时一沉,十分气愤。他将纸条扔在地上,历声喝道:“谁敢如此大胆,竟敢拿三万贯钱来买本官清廉,干扰本官办案!”于是他再次下命令,对这一案件加紧缉查,并决心严惩不贷。

再过一日,张延赏上衙,又一次发现公案上放一纸条,上面并无多的内容,单写着一个惊人的数字:“十万贯。”这一下,张延赏几乎被唬住了,他左右为难,看样子,对方的确来头不小。张延赏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把这桩案子搁置起来,不再继续追查。张延赏那原有的一点廉正,终于被十万贯“买断”了。

后来,张延赏的一个手下亲信找了个机会,私下里问张延赏说:“大人,为什么将案子放弃不问?”

张延赏回答说:“钱到十万之多,便是*也能买通的,何况人呢!既然什么人都可以买通,那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如果我还执迷不悟继续追查,那将会处处碰壁,除了自找苦吃,自寻灾祸,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所以我也只好停止查办,保住身家性命,保住乌纱前程啊!”

可见,在那个钱可通神的社会里,哪里还有公正,哪里还有王法!

见利反目

有一个读书人出外游历。这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一群儿童在拾柴禾。于是读书人把那些小孩子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你们在拾柴的时候,谁先看到柴禾就先喊一声,这柴禾就归谁,后见到的人就不要去争夺了。你们能做得到吗?”

几个儿童都回答说:“我们做得到!”说着就都走开了,互相之间说说笑笑,非常友好,大家都显得很轻松、高兴。

这些孩子走着走着,忽然看到路边横着一些柴草,其中一个就先喊了一声:“看!那边有柴禾!”接着他便向那柴草跑了过去。可是,这些孩子忘了自己刚才许下的诺,其余几个孩子也跟着朝那有柴草的地方跑去,结果争抢起来,继而互相之间打起架来,有的还使上了鞭子和棍棒,有几个*得鼻青脸肿,牙都打出血了。

那个读书人惊恐地看到了这情景,他急切地往回走去。他失望地叹道:“儿童为了这一点柴草都会如此争抢,何况天下人呢!天底下比小草大的利益实在太多了。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好像还能和睦相处,可是一旦见到有利可图的,就露出自私的本相,相互争抢打斗,怎能不受伤呢?”

可见有些人平常好像能和睦共,而一旦利益当前,便一改往日的和善谦恭,反目相争,实在是要不得啊。

不过一场梦

有一个牧羊人,整天赶着羊群在草地上放牧。每天天一亮,牧羊人就从他那破旧的房子里走出来,拿着羊鞭走到他的房子仅一墙之隔的羊圈里,将羊群赶到草地上,直到傍晚,再将羊群又赶回家。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

这天早上,当他赶着羊群出去放牧的途中,地看见一队贵族的车马走过。那些马匹个个长得膘肥体壮,皮毛油亮,像绸缎一样光滑;那些马车高大华丽,每一辆马车都罩着五彩缤纷的篷,篷上的丝带在风中飘着,真是好看。牧羊人看呆了,连他的羊群已经走了,他都没有觉察到。

整整一天,牧羊人一直念念不忘早上看到的那般情景。他在想,那坐在马车里的人该是多么享福啊!他边想边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切,觉得十分伤心。

天快黑了,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回家。他看着争先恐后往前走的羊,好像它们一个个都变成了马似的,他好像还感到了眼前有马车,马车上还有篷……

这天回到家,牧羊人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穿着华丽的衣服坐在舒适的马车里,车垫是用鹅绒铺的,柔软极了;特别是那车篷,是用锦缎做的,篷沿上缀满了闪亮的金片片,四周悬着丝带不停地摇摆着。马车的两边还有乐队在吹奏着悦耳的曲子。他撩**篷的小窗朝外一看,车队长着呢,马匹拉着许多华丽的篷车,实在是又威武又神气!他觉得自己再也不是一个牧羊人了,而是一个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

他正坐在马车中恍恍惚惚欣赏着乐曲,不知是哪个乐手吹错了调,乐曲变得杂乱起来,曲子越来越不好听、越来越刺耳。他不耐烦地拍了一下车座,喊了一声,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原来是场梦。此刻,天早已大亮,太阳都升起来了,羊圈里的羊都在不耐烦地“咩咩”直叫唤哩。

牧羊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实上只能是空想。其实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虚幻的奢靡。

2、中国: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大浪打翻,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一位使出全部的力气,也游不了几尺。同伴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了。”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头。不一会儿,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说:“你好愚蠢,被钱迷得太深了!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还是摇头,最后,沉到水下淹*。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3、吃肉智慧中国童话窝

有两个蠢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智慧,对那些有智慧的人又总是不服气。

这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哎,我说老兄,我们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样,都是人,都禀承了天、地、人三才的赐予,为什么他们就该有智慧,而我们就没有呢?”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诀窍,那些公卿大夫,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呢,每天尽吃些糙米粗糠,所以我们就缺少智慧呀!”

听他这么一说,第一个人高兴起来,他说:“照你说的,我们也吃肉看看。正好我把米卖了得了几千钱,我们把钱拿去买肉来天天吃,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吗?”

于是这两个人回家吃了半个月的肉,几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粮食全换成肉吃了。

这次,这两个人又碰到一起了。一见面,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老兄,自从吃肉以后,我忽然感觉我心窍都开了,心志清醒,头脑聪明开通,想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看什么情都有智慧。”

另一个人说,“老弟说的对极了,我吃了肉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比方说,我原来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的脚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现在我才懂了,人的脚板向前伸出,走起路来甚是方便;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岂不要被跟上来的人踩着吗?”

第一个人听后满口称是,他说:“老兄高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也发现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你看,人的鼻孔向下长而不向上长,这里就有学问。向下长很安全,如果向上长,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进鼻孔里去了吗?”

两个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谈论、赞颂着各自的“新发现”和吃肉后的智慧。

其实,其说这两个人吃肉后变得聪明了,还不如说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因为原本智慧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智慧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有两个蠢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智慧,对那些有智慧的人又总是不服气。

这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哎,我说老兄,我们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样,都是人,都禀承了天、地、人三才的赐予,为什么他们就该有智慧,而我们就没有呢?”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诀窍,那些公卿大夫,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呢,每天尽吃些糙米粗糠,所以我们就缺少智慧呀!”

听他这么一说,第一个人高兴起来,他说:“照你说的,我们也吃肉看看。正好我把米卖了得了几千钱,我们把钱拿去买肉来天天吃,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吗?”

于是这两个人回家吃了半个月的肉,几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粮食全换成肉吃了。

这次,这两个人又碰到一起了。一见面,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老兄,自从吃肉以后,我忽然感觉我心窍都开了,心志清醒,头脑聪明开通,想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看什么情都有智慧。”

另一个人说,“老弟说的对极了,我吃了肉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比方说,我原来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的脚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现在我才懂了,人的脚板向前伸出,走起路来甚是方便;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岂不要被跟上来的人踩着吗?”

第一个人听后满口称是,他说:“老兄高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也发现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你看,人的鼻孔向下长而不向上长,这里就有学问。向下长很安全,如果向上长,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进鼻孔里去了吗?”

两个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谈论、赞颂着各自的“新发现”和吃肉后的智慧。

其实,其说这两个人吃肉后变得聪明了,还不如说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因为原本智慧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智慧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4、《经籍、·宝瓶》原文赏析

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四方乞求供养,经十二年,求索富贵。人心既志,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一器,名曰: “德瓶”,而语之: “君所愿者,悉从此瓶出。”其人得以随意所欲,无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无乏。客问之: “汝先贫穷,今日云何得如此富?”答:“我得天瓶。天瓶中出此种种物,富如是。”客:“出瓶见视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诸物。其人骄逸,捉瓶起舞。执之不固,失手破瓶,一切诸物,俱时灭去。

此篇选自 《众经撰杂譬喻》,一作《众经撰杂譬喻经》,旧题 “《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一部从各种佛经中辑出的譬喻 (包括) 选集。

这种譬喻选集的形式在 “十二部经” 中——佛经体例的十二种类别中属于 “譬喻”四部 (因缘、譬喻、本、本生) 之一,是佛教文学的精华部分。除此而外,较有名的还有鲁迅早年出资刻印并著文介绍过的南齐·求那毗地译的《百喻经》,三国吴·康僧会译的 《旧杂譬喻经》晋·法矩、法立共译的 《法句譬喻经》及姚秦·竺佛念译的 《出曜经》等。这些经中的许多譬喻都曾在我国广为流传,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

佛经的这种写作形式,在文学上的价值很高,表现了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使人感到新鲜、生动。这些譬喻的被用来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以后的中国文学有较大的影响。而它们本身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一方面,由于本身的生动性,很符合了传教的需要; 再一方面,它们所表现的义经虽还有些浅俗粗糙,有时或者还不符合佛教义学的根本精神,但却易于被一般民众所接受。那些佛教义学的繁琐抽象的思辩相比,自然拥有更多的读者。

佛教宣传 “修持得福”。修持有好多种,“乐善好施”为其一,更具体的,本文所说的供天祭神就是最通行的做法。修持能够得福,富贵寿考,甚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很符合一般群众的心理,所以对神佛供养之风习在民间颇为盛行。但是,供天祭神,必专诚一心,否则终究前功尽弃。如本篇的主人公,开始能“人心既志”,所以得到了应有的“福报”,但是终为骄逸之心所挠,得意忘形,结果是瓶破物失,又一无所有。

整个所隐喻的思想是: 修持佛道,定要专心诚志,不能有一点 “贡高我慢”之心,否则难以如愿。若从更进一层的意思分析,仅为得富贵而供养天神是一种不彻底的修持方法,不足为取。佛教宣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是佛家的 “四法印”。其中的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 “我”,或为 “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烦恼的种类很多。贪欲、嗔恨、痴愚是三毒。加上傲慢、犹疑、恶见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语、思想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鬼、*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生、老、病、死、所爱者分离、所怨者相聚、所求却不得,五取蕴等都是苦,所谓 “人生八苦”,而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和 “有漏皆苦”相反的是“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这是佛教所宣传的修行佛道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无苦安乐。这就是 “离苦得乐”。

本篇主人公供天祭神的目的只是 “求索富贵”,这正是 “贪欲”的一种表现。一旦有富贵就又生骄逸之心。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修持佛法,而是在烦恼的圈子里愈陷愈深,所以,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福报,更谈不上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对那些只为现实利益而修持,仍跳不出“三世轮回”者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本篇所用的是记体裁。它的主要风格是形象逼真生动。如写到主人公为求富贵,“四方乞求供养,经十二年”,那种非常虔诚祭神的样子已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最后有了富贵,却又忍不住原来的骄逸之心,在此,作者只用了“捉瓶起舞”四个字,就把那人的那种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前恰是绝妙的对照。

佛典的叙经常有想象奇妙、情节曲折的特色。佛典喜欢创造稀奇的境界,也善于创造稀奇的境界。佛典想象力的丰富是惊人的,它自由自在地驰骋,引导读者走入优美、富丽、新奇、幻化的世界。而佛典叙的内容又常常是繁衍复沓的,曲折多变的,显得有情趣,有波澜,很能吸引人。但“宝瓶”一篇以及其它一些此不同,它的笔调是平实简练的。它通过“供养”、“得瓶”、“出瓶”、“瓶破”四件的叙述,明白、准确、概括地道出了作者的意旨。这种平实、简练、朴实、通俗的风格对以后学是有一定影响的。

5、渔夫小梭鱼睡前

渔夫把网撒到海里,捕到了一条小梭鱼。那可怜的小鱼求渔夫把牠放了,说他还太小了。他又许愿说:「待我长大后,再捉住我,将对你更有好处。」渔夫说:「现在我若放弃手中的小利,而去追求那希望渺茫的大利,那我岂不成了*么?」

这个带出的启示就是:愚蠢的人才会放弃已到手的小利,而去追求那种虚无的大利。

It happened that a Fisher, after fishing all day, caught only a little fish. "Pray, let me go, master," said the Fish. "I am much too small for your eating just now. If you put me back into the river I shall soon grow, then you can make a fine meal off me." "Nay, nay, my little Fish," said the Fisher, "I have you now. I may not catch you hereafter."

A little thing in hand is worth more than a great thing in prospect.

点击查看更多古代寓言故事:远虑与近忧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9294.html

热门阅读

  1. 煤矿竣工验收典礼发言稿
  2. 送给老婆的生日祝福语
  3. 女朋友生日的祝福语
  4. 描写桂花的诗句有哪些
  5. 小学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6.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论文
  7. 留下的是情谊随笔
  8. 精选光棍节恶搞祝福语
  9. 201年春分节气短信祝福语
  10. 没有人看得出他曾被孤立过美文
  11. 元旦佳节的祝福语大全
  12. 《16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13. 母亲节感言初中日记400字
  14. 神奇的花布的睡前故事
  15. 小学运动会校长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