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2:21

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东曦既驾】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夸父追日】

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炼石补天】

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上的失误。

【牛郎织女】

从牵牛星与织女星演化而来的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现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精神

【牵牛织女】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清都紫微】

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擎天之柱】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日薄虞渊】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十日并出】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动乱并起。

【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松乔之寿】

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巫山云雨】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无缝天衣】

神话谓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兴风作浪】

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云致雨】

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玉宇琼楼】

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②形容覆雪的楼宇。

【月里嫦娥】

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云锦天章】

云锦:神话传说中织女用彩云织出的锦缎。天章:彩云组合成的花纹。比喻文章极为高雅、华美。

【云雨巫山】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知识扩展之神话故事的成语:八仙过海

所谓八仙是指八位仙人,他们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和吕洞宾。

有一天,八仙向西*拜寿回来,腾云驾雾从东海上空经过,只见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煞是壮观。于是,八仙决定到海面上玩一玩。

吕洞宾说:“大家把自己的宝物扔到海面上,借着它渡过大海,比一比谁更有神通,怎么样?”

铁拐李首先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他兴致昂扬地说:“好啊!大家先看我的!”便把拐杖投向海中,拐杖像一条小船漂浮在水面,铁拐李一个筋斗,翻立在拐杖上。

接着汉钟离把他的芭蕉扇丢到海上,跳下去站在上面。

接着,其他几位仙人也各显神通,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吕洞宾踏着雌雄宝剑,韩湘子坐着萧,何仙姑乘着花篮,蓝采和站在拍板上,曹国舅踩着玉版,都在海面上漂浮了起来。

八仙安稳地顺着汹涌的波浪漂去,这与腾云驾雾感觉大不相同,别有一番新的刺激和情调,大家玩得好不快意。

这时,曹国舅突然用手指向右边,并高声喊道:

“大家看啊!那里有座海市蜃楼!”

大家转头一看,只见一座仙山渐渐地从海里升起,山上有树木,有楼房,一会儿就升到半空中,慢慢地变成天边的浮云,一转眼,那浮云又被风吹散了。

韩湘子说:“我们真是眼福不浅!蜃气是海里蛟龙嘘出来的气体 ,百年难得一见啊!”

突然 ,蓝采和从他们当中消失了。大家远近观望,一边找一边喊,可就是不见蓝采和的踪迹,张果老猜说:

“可能是东海龙王作怪,他不欢迎我们在他的海上大显神通,把蓝采和抓到龙宫去了,走 我们一起到龙宫要人去!”

大家来到龙宫,婉言请求龙王放人。龙王蛮不讲理,不但不肯,还派自己的几个儿子带领虾兵蟹将追杀八仙。八仙只得用随身的法宝当武器,抵抗虾兵蟹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龙王的两个太子被八仙杀*。

龙王一听,自己的两个儿子被八仙杀了,真是悲愤至极,商请南海、西海、北海龙王来帮忙。龙王的不依不饶,把八仙也给惹火了。铁拐李用酒葫芦把海水吸光,其余几位仙人将泰山搬了过来,往东海一扔,东海立刻变成了一座高 。

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把太上老君、如来佛和观世音也惊动了,他们全都赶来调解。调解的结果是,由蓝采和送东海龙王两片玉版,作为杀两位太子的补偿泰山则由观世音负责搬回原处。

因为这一场纠纷,八仙被玉皇大帝降级一等。从此,八仙再也不敢到外面惹是生非了。

拓展阅读

1、暗渡陈仓的暗度陈仓的

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因此,章邯对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这个历史,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和“不谋而合”(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2、项羽是不是英雄?关项羽的有哪些?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开始进入一个迅速长的阶段,形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比较出众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以及阴阳家等学派。而我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氏一族的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人们在提到项羽的时候,往往想起的是项羽和虞姬的爱情,以及项羽这个人依靠蛮力打天下的迹,却忽略了项羽的超乎常人的军天赋和领导才能。他的诸多的战役都是可以为后世的借鉴的战争。

就像秦始皇、曹操等人一样,众人也会评论项羽是不是一个英雄的问题,对此人们也大有争议。有人认为项羽只是一个使用蛮力而没有谋略的勇夫,算不上是英雄。郭嘉就是这样评价项羽的: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也。他认为项羽最后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谋略。但是也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英雄,当年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凭借着士气,带领五万兵力攻打善战的秦军四十万,最后竟然取得了巨大的功,而且还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军,这是怎样的一种战绩。巨鹿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争。后世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

要看项羽是不是英雄,就要看他配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有人说,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将军都是好将军,他们往往喊着杀敌的口号,带领众将士奋勇杀敌。而另一种是躲在将士们的身后,大声呼喊口号“将士们,给我上!”这种就是懦弱的表现,让将士们在前锋冲锋陷阵,自己却在大后方贪生怕死,稍有不对,第一个逃跑的一定是这种人。

项羽在战场上往往是冲在最前方的那一个,这对士气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项羽既勇猛无双,又有着无比敏锐的战场嗅觉。他能在第一时间分析出来最佳方案,针对敌方的弱点和己方的优点大加利用。就拿他最得意的巨鹿之战来说,他知道己方兵力是完全不够给秦军塞牙缝的,但是秦军虽然骁勇却并不是无懈可击。秦军主力分为两队,一队是王离率领的二十万,一队是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在两支军队之间有一条运输粮草的甬道,这条甬道就是最关键的地方。项羽知道章邯虽然勇猛,但是对大秦抱有一定的异心,再加上章邯身边有一个叫做司马欣的下属,此人和项羽家族颇有些渊,所以他选择攻打两支军队中的王离军,而劝服章邯归顺。

剩下的就是自己这方面的军队的问题了,五万兵实在是太少了。他让这些士兵们烧掉所有的备用帐篷,只带三天粮食,然后给士兵们鼓足勇气,这次战争是死战,如果我们没有胜利,那就牺牲在战场上。大家一定要活着回来!是这支队伍抱着胜利的决心和秦军对战,大败秦军。

随着这支横扫六国、驱逐匈奴的秦军精锐部队的覆灭,几十万的诸侯军队大为震惊,都被项羽的威力所折服,人人胆颤,共举项羽为联军之首,名震四方。

项羽领兵喜欢强势突击,疾如闪电,迅速占领地方的控制中心,将地方掌控在手中。彭城之战中,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孤军深入,兵力悬殊的危机下,仅仅以三万骑兵精英部队突袭刘邦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大军,他们摧毁了敌方的控制空心,使得联军大乱,失去控制力量,为一盘散沙。最后不断分割联军,一一击破,摧毁联军意志,最后取得了杀死汉军近二十万人,汉军奔逃溺死亦十余万,歼敌人数超过三十万人的战绩。

项羽战斗力高,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为什么不能被称为英雄,更何况,根据目前正史史料,项羽确实是整个华夏冷兵器时代单兵战力最高的武将。关他的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等。

3、左右逢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

【注音】zuǒ yòu féng yuán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用法】主谓式;作谓、状、补

【近义词】得心应手 无往不利

相关解析:

“左右逢”最早见《 孟子・离娄下》,本义为“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是说功夫到家后,就会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比喻做得心应手,顺利无碍。英文ALWAYS SUCCESS,意思是不论怎样做都能功。因此左右逢人十分注重先练功夫,后做。这功夫即是勤奋努力、开拓创新的功夫;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功夫;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的功夫。善左右逢的人,必定能功。

1. 通常,左右二字是相对的,人们把左、右作为方向:即左方和右方。他们之间有着深刻的辨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有左则有右,有右则有左,左为天,即阳;右则为地,即阴,当左右相逢时,为天地,它滋生万物。

2.人生旅途中,有喜有忧,有功亦有失败。当有些人遇到挫折失败,走入 困境时,就束手无策,而认为“左右为难”,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如果说‘左’是引发问题的根,那么‘右’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一件都有解决的办法,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 方法,这就是功夫 不到家的表现。功夫到家后,就会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做得心应手,顺利无碍。

3.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特别是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由家庭、社会等因素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环境差别,只要炼就一身‘功夫’,并奋发图强,激发了自身的潜能,超越自我,培育坚韧不拔的精,达到“值”的升华,因而,正是这种竞争的环境,产生了生存之――左右逢。英文ALLWAY SUCCESS,意思是功夫到了家,不论怎样做都能功。

4. 孟子曰:资之深,左右逢其原。

4、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这则的意思是高出人一头。形容高人一等或超出别人之上。

这则出自《宋史・苏轼传》:苏轼后以书见修,修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他十岁时,其父苏洵出门游学,他便在母亲程氏的辅导下读书识字。二十岁时,苏轼已博古通今,便前往京城参加科举。

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是主考官。那时候,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极为不满。当他看到《刑赏忠厚论》一文时,非常高兴,便想取其为第一。可是他以为这篇文章是其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其取为第二名进士。

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他卓越的才学在这次考试中得以显现,以后他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很佩服主考官欧阳修,后来又请他为自己的几篇文章给予指点。

欧阳修这才知道曾巩并不是《刑赏忠厚论》的作者,这篇文章原来是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写的,而自己居然让他屈居第二,因此心里觉得十分对不住他。后来他又看到苏轼的其他几篇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加赞叹不已。他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名宿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真的很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时人听了,都觉得他言过其实,后来看了苏轼的文章后,他们才心悦诚服。

苏轼后来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果然出人头地。

点击查看更多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8809.html

热门阅读

  1. 益么之真降措尊者的名言
  2. 学校好人好事总结范文
  3. 关于经典文段的摘抄
  4. 醉白池旅游导游词
  5. 辞旧迎新的对联
  6. 宋词精选大全 蝶恋花·早行
  7. 张爱玲经典语录
  8. 201年芒种养生祝福短信
  9. 关于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心得体会推荐
  10. 顽皮捣蛋鬼读后感范文
  11. 农历七月初七情人节祝福语大全
  12. 小学英语寓言故事《小马过河》
  13. 201年小暑祝福语
  14. 中秋节经典暖心祝福语大全
  15.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反思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