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二小放牛郎》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5:02:29

《歌唱二小放牛郎》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认本课15个字,学写10个字,其中让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认本课15个字,学写10个字,其中让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三、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方山区……

(二)师:这个故事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人,为了纪念英雄王二小,人们编写了一首叙事歌曲,名字就叫《歌唱二小放牛郎》,请听……

(三)播放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轻声吟唱

(四)会唱的同学齐声唱,不会唱的同学跟着唱一遍

(六)自主读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七)同桌互相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节),遇到不认识的字相互请教

(八)测读生字卡片:(认读)

1、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2、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九)小游戏:

猜一猜:今下面是个口念什么?今下面是个贝念什么?……

(十)多音字组词:

tiǎo挑战 挑拔 挑动 挑灯

tiāo挑选 挑夫 挑剔

(十一)再读课文:

齐读,老师边听边指导

(十二)指导写字:

1、生观察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耍:与“要”区分,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危:第三笔是横,注意里面横折钩与竖弯钩的写法

急:中间的横不出头

染:右上“九”的写法

3、学生读读、写写

(十三)作业:

1、生字、词

3、读课文

(十四)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耍 危 急 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小英雄二小放牛郎的故事,初步理解什么是英雄;

2、启发学生想象二小与敌人*时的语言动作,牺牲时的场面。

1、理解英雄的含义;

2、想象二小与敌人*时的场面。

三、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

(一)导入:认真听录音《歌唱二小放牛郎》,想想:歌里都唱了什么?

(二)请同学们说一说;

(三)谁想读读这篇课文(指名七个学生);

(四)读了课文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组交流解决)

(五)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六)可随机出示以下句子:

1、放牛的不知哪儿去了 2、就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3、二小顺从的走在前面 4、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5、英勇地牺牲在山间 6、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二小的勇气、智慧和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七)重点学习第三、四、五节

1、边读边想象二小的动作,他与敌人的对话,他心里的想法;

2、分组交流;

3、指名生汇报。

(八)再读课文:

问:你认为哪个小节让你很受感动?可以当堂背诵。

(九)齐读课文:

会背诵的部分可以站起来为大家背诵。问:读到这里,你想对王二小说些什么?

(十)师小结:(略)

(十一)作业:

1、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积累介绍二小的图片或资料

3、预习《歌声》

(十二)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危急 顺从 牺牲

(勇敢 智慧)

拓展阅读

1、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揣摩、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理解课,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

难点:揣摩、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交流趣事,畅童年

1.在我们的童年中,总有最美的回忆藏在其中,你时候曾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交流)

2.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然而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关童年的记忆也不同。(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台湾作家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成年后她将老北京城南的人和事写进一本书,那就是――《城南旧事》(出示《城南旧事》图片)。翻开书,我们继续习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

、细读课,悟童年

(一)解题

1.(生齐读课题)

这篇章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意象分隔开,给人一种意境美、画面感,你能想象画面读出美感吗?

(生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一个孩子在痴痴地看着……)

2.这正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正如课的最后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有怎样的童年往事重临于作者的心头呢?

(生默读课

师生总结: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

)研读

读着作者的童年趣事,我们总会不禁笑出来,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写生动的呢?

1.初始骆驼咀嚼

(生读)

品词析句,边读边画

骆驼咀嚼什么样子?你是通过什么找到这个句的?

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冒号)冒号在总说性话的后面,引起下的分说。

品词: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预:丑、长、安静、咀嚼、磨来磨去、冒、沾)

析句:哪些句子是对骆驼的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预:动态――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静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生体会:动静结合,作者之所以把骆驼咀嚼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的细致;之所以细致的观察,是因为她对骆驼咀嚼感到好奇。

读好奇

①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好奇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生体会:童趣、看呆了、看入神。

读入神

①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看骆驼咀嚼的样子,你看呆了……

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看来,善于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写好章的法宝,我们应该在习作中多加运用。这么好的言,我们试着积累下来:

背诵段。

2.了解骆驼谈驼铃

章里的孩子又听到了什么呢?他和爸爸关于驼铃的看法,好像还不一样呢!找出来对比读读。

师、男女生配合读)

出示:爸爸的看法、我的看法相关段。

中说“长途寂寞的旅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预:他们软软的脚掌……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出寂寞,感受寂寞。体会耐不住寂寞的是拉骆驼的人,耐得住寂寞的是骆驼。引出老师给我的话:“要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也希望你们习骆驼沉得住气、脚踏实地的品质。慢慢地,总会会的。

(2)谈驼铃

中多处写到驼铃,浏览章,找出来,我们也一起谈谈驼铃。

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读出节奏感,体会情趣。

②读出清脆,体会轻松的步伐。

③读出缓缓悦耳,体会记忆里的梦驼铃。

3.关心骆驼剪驼毛

“我”为什么会冒出“剪驼毛”的想法呢?

出示:“冬天快过完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体会:海音从人想到骆驼;从人脱掉棉袄想到骆驼也该脱掉旧驼绒袍子了。在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一样对它关心。

读剪驼毛、体会关心。

4.思念骆驼问驼踪

夏天来了,“我”遍看不到骆驼的踪迹,不禁问妈妈

(师生共同读)

出示

(1)体会思念之情

妈妈问“谁?”,实为英子问地突然,无时无刻想着骆驼、思念骆驼。

(2)体会“总是问”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她的脑袋里还可能有哪些问号?

(生从中标注或展开想象提问)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也不只一处写了英子“总是问、总是问”。师摘录书中段落朗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板凳来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一个样,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去吧,我的傻丫头!”

三、入情入境,恋童年

配乐诵读,读中感悟

然而林海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早已不是这个4、5岁的姑娘,而是一个历尽世事的中年人。

师引读)

那么,冬阳底下骆驼咀嚼的傻事,“我”还会做吗?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擦掉板书“咀嚼”)

童年时“我”幼稚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剪驼毛、谈驼铃”)

“我”那满脑子的问号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问驼踪”)

童年多美好啊!我真希望她可以像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她能像骆驼队一样可以去了再来!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板书:童年一去不还)

我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还有……

(齐读15自然段。)

再回想起过去的人物、事物、景物,心中难免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如一缕薄雾、一缕轻烟流动在这字里行间,感受这字里行间的感伤、愁绪吧。

(齐读16自然段)

(预:生交流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板书:眷恋永留心间)

四、读写结合,话童年

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了这篇章,一定有更多的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片段,让我们也习林海音记录童年,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把握时光,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让她成为明天更美好的回忆!

五、板书

年初识咀嚼恋

一了解谈驼铃永

去关爱剪驼毛留

不思念问驼踪心

还间

2、年级鲁本的秘密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

(一)导入

板书“鲁本的秘密”)看了这个课题,同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是啊,老师也想知道,鲁本到底有什么秘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吧。

)整体感知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思考: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本作了很大很多的.努力,偷偷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

(三)习课

1.自由读,思考:课是按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

事情发展顺序:捡麻袋卖钱每个5美分,攒足5美元,整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捡麻袋,用尽了自己可以用的所有时间,跑了很远的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呢?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读出来。

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3.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想法?请同们回忆一下母亲节、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四)总结

我们通过习这篇课,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

1.按顺序写事情。

2.抓住细节,带着感情去写,感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件你曾经最受感动的事,注意写出真实的情感。

附:板书

(关爱母亲)

找、换、攥、藏、搜寻、飞跑、爬、扎进

赶、抱、闯、叫、跳、

点评:

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通过图片把生带到当时的情况中去体会。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章表达的思想。通过习,了解章的叙述顺序,体会鲁本对母亲的关爱。

探究活动

1.搜集关于母亲节的各种资料,如:追根溯源、母爱无价、儿女回报、爱心诗等,了解母亲节。

2.母亲节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吗?

3.搜集关于父亲节的资料。

3、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材分析: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林海音在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事。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习本课的重点,要让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老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课,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重点、难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1.师:多媒体课件

2.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一、走进童年,激情导入:

1、在你们的记忆中,时候做过哪些有趣的事?(生交流)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时候的趣事,作家林海音时候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中国台湾。北京就成了她的第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了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成年后,她就把自己在城南的往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检查预习,课前反馈:

(一)出示导习检查。

1、读准导案中字的读音。(以组为单位,互读并且互相检查,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2、听写词,组内互相批改订正。

3、集体交流。(强调重点字词,强调“漠”“寞”“嚼”的写法,包括笔顺、写法、字义等,注意指导生区分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检查课的朗读情况

1、组内分段互读,纠正读音。

2、汇报朗读。(每组一位代表分段展示朗读情况)

(三)交流课整体感知情况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中的哪些自然段?

(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结)

2、课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中的哪些自然段?

3、全班汇报、交流(师及时板书)

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精读示导:

1、(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齐读这段话

(3)读课,想想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2、(1)组交流找出的几件童年往事。

(2)汇总: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的童年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画一画,在旁边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写你的感受。

3、品读冬天“我”看骆驼咀嚼部分:

(1)林海音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

(2)假如你就是林海音,此刻你就站在骆驼面前,请你闭上眼睛,老师读这段字,大家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草料时,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3)你的牙齿动了吗?刚才你看见了什么?

(4)作者的这种行为让你感觉怎样?

(5)看骆驼咀嚼,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大家觉得骆驼咀嚼有趣吗?

(6)可是,我就觉得骆驼咀嚼挺平常的,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

(7)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已经不感兴趣了。林海音写这篇章时已经42岁了,正如课最后一段中写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字),请大家齐读一遍。

4、(1)请大家用刚才我们习第一件趣事的方法组合作习另外三件事(每组选一件)

(2)出示自提示,自己进行自

提示:①你觉得哪件事情有趣?

②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句,读一读。

③写写你的感受。

(3)组交流自收获。

5、全班交流:

(1)铃铛的作用一件事:

①骆驼脖子下的铃铛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我”认为这个铃铛的用处是什么?

③谁同意爸爸的说法?你觉得林海音的想法怎样?

④想一想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会同意自己当年的想法还是爸爸的想法?

⑤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已不再有了。(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2)剪羊毛的事:

①谁来读读剪羊毛这件事?

②剪羊毛这件事体现出了林海音怎样的特点?

③当写这篇章时,林海音还会有这种想法吗?

④(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3)追问骆驼去处一件事:

中还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分角色读这件事。

②在这篇章中,林海音都问了哪些问题?想一想,她还可能问些什么?她的问题可真多呀!他为什么老是问呢?

③到了中年,她还会问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满脑子的问题时,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2、现在回想起童年的往事,作者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随交流板书:淡淡的感伤)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是一直笑着谈、笑着读这篇章的,这种感伤那么淡,就像一缕轻烟,流动在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深深的怀念)

3、让我们再来齐读最后一段,来感受这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全,升华主题:

1、大家还记得课的题目吗?

2、再来读一读课题,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3、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一幅画已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我们就像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在欣赏一朵淡淡的花,我们在感受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份对美好童年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六、推荐作业:

(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七、板书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目标检测:

1、我能读准下列词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

2、听写下列词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

3、(1)《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篇课的作者是( ),围绕骆驼队写了( )( )( )( )四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 )之情。

(2)我们本册书还过她写的《 》一,我能写出一句与课内容相关的名言:( )

点击查看更多《歌唱二小放牛郎》语文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379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