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1:41

二年级上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案

一、 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检查反馈。

重点指导长句的朗读:国王吩咐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认读理解词语:挑选 继承人

2、理解:吩咐 宣布 指导读好国王宣布的句子。

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培育

1、读课文,思考:雄日是怎样培育花种的?

2、再读课文,谈谈从哪儿看出雄日培育花种十分用心。随机结合朗读指导。

3、师生配合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雄日没有用花种培育出最美的鲜花,可出乎意料的是却当上了国王的继承人。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导读好孩子们问国王的话。

2、理解国王所说的话的意思,指导朗读。

3、揭示雄日当上继承人的原因:有一朵最美的花开在雄日的心中,那就是——诚实。

八、选词填空,练习运用。

1、眼*操比赛结束后,体育老师大声( ):“103班,第一名。”

2、下课了,胡老师( )我:“快把这些本子分发给小朋友。”

3、爸爸买了些苹果,我( )了一个最大最红的给奶奶吃。

4、在园丁的辛勤( )下,校园里的鲜花盛开了。

九、指导书写。

拓展阅读

1、北师大版一:锄禾

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10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重点、难点:

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学准备: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学时间: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

、指名读古诗。学生评价。

三、自己练习读,自学不认识的字娃娃。

四、汇报自己识字情况。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集体背诵。

六、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的字能和哪个盘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七、老师小结。

课时

一、 诵读、评价。

1、 师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的节奏与韵律。

2、 生读。自评,指名请小伙伴评一评。

配乐朗诵。请其他同学闭目遐想。

、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爱惜粮食?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

1、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汗、知、午、禾。

2、人版五《梅魂》优秀学设计

1、通过外祖父爱梅,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懂得梅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具准备】

1、课文插图。

2、配乐磁带。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梅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齐读课文,想知道什么?

魂在本课指什么?为什么以梅魂为题目?这是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还要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放音乐,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语障碍

(自己能联系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不行,可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还不行,请做记号。)

检查、汇报。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大抵、秉性、眷念的意思)

三、自由快速读课文

看看课文围绕梅写了哪几件事?(珍爱梅图;送绣梅绢。)

四、再自由读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讨论、汇报:

1、读唐诗宋词,表达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外祖父有不少古玩,但最珍爱梅图。为什么?

⑴ 找出课文有关内容再细读。

⑵ 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珍爱?

① 梅本身的特点:

不是春暖才开,愈愈愈愈。她是最有有有!

② 中华民族具有梅一样的精神:

不管历尽受到从来不肯。这是珍爱的原因之

③ 把梅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梅寄寓了他对祖国的思念、眷恋、热爱。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三。

(板书)

师:这正是梅魂的内涵。魂指的是有有有,这也是梅魂为题的原因。

⑶ 配乐朗读这段。

3、外孙女回国时,外公竟像小孙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为什么?想念祖国却不能回,伤心、难过)

4、外祖父送墨梅图,送绣梅绢:

(为什么?一是希望外孙女保持梅这种秉性,这种气节。是借此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之情。)这也是梅魂为题的原因。

五、再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发现什么?

1、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按眼前──回忆──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分段。

六、放音乐,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七、总结,谈收获

1、魂指什么?

2、为什么以梅魂为题?

(统领全文的内容;紧扣读者的心灵;透示文章的情思。)

3、了解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八、课外作业

画一幅梅或写一首关于梅的诗。

3、苏版小学三《学会查无字词典》范文

一、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4.设疑:

、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无字词典山崩地裂旅游解释烈日当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岩石理解意味深长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材分析:

我们听说的词典都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无字词典”,课文的题目就引起了人的阅读兴趣。古人说“纸得来终觉浅”,书本知识必须从体验中加深理解。本文中的爸爸在带领聪聪旅游中,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中,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和引导,让聪聪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领悟,从而认识到世界就是一本硕大的“无字词典”。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爸爸带聪聪去旅游;第部分写在旅游途中学会查“无字词典”。在爸爸的引导下,聪聪对“骄阳似火”的认识就变得活生生了,对“惊涛拍岸”这个词语的意境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本文的学习,让人们明白了“无字词典”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自然,而要学会查它,就要处处留心,认真体悟。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1~5小节读正确、流利。

2、体会爸爸和聪聪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今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2、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初读感知

过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

三、设置悬念

过渡: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9,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1~5,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课时

课时目标: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同学们,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

2、再指名读§1~5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聪聪怎么回答的?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背词典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有字词典)

爸爸:来自生活、大自然,答具体、直接。(板书:无字词典)

板书:烈日当、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身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同学们身满头是汗

烈日当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这不是……吗?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精读§6~8,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1、自由轻声读§6~8

爸爸说: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声音。)

板书: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盛开,百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电闪雷鸣)

三、回复读§9,深化感受。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见

4、描红

5、抄写词语

聪()()()岸()()()

音()()()

4、语文《假如》的学反思

《假如》是人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小诗人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第一课时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多读中识字,要求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设计主要分成三大块。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字——回归文本,巩固生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以故事神笔马良导入,揭示课题;接着让学生自主读书,借助拼音初识生字,通读课文;然后带领随文识字,让在课文特定的语境中读准音、记住形、理解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认,边读边想,又以有趣的游戏形式巩固复习生字词。最后,指导写好“寻、哭、良、食”四个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一看写三对照”为重点,让学生观察间架结构、记笔顺、描红、再看关键笔画,一笔一画写好字。

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老师带领随文识字,让在课文特定的语境中读准音、记住形、理解义,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认记生字时,出现了长读的现象,者能及时的察觉,并马反应让学生听范读。但当课件出现问题时,者没有进行及时必要的范读,而又让学生再自由练读了一遍,并在引读完每一小节后,又请学生个别朗读进行指导。由于环节的重复,连累后面的学环节出现时间紧张,在写字后没能让学生及时地进行展示与分享。课后反思,在让学生充分自读后,师应重视自身的示范,让从模仿中学习读好。而老师急于想让学生“读好”,却忘了第一课时的学目标与重点,顾此失彼了。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朴实的课。我们应该看,在课堂中学生是否兴趣盎然地快乐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师应遵循的认知规律,遵序渐进地落实学目标。在学生的“会”与“不会”之间,师应该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切勿面面俱到。

5、语文抄报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1926他在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他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1932,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女亦皆姓萧。

著名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育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在长期的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汪精卫,原名兆铭。1905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主笔,以“精卫”等笔名,发表了大量驳斥保皇谬论,宣扬**思想的文章,*恣肆,酣畅淋漓。“精卫”原是《山海经》中所载的一只神鸟,相传为炎帝的爱女,叫女娃。因游东海不幸淹死,于是化为精卫鸟,每天不懈地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汪以“精卫”为笔名,目的是显示其反清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可惜,此人晚节不保,终堕落为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有些名人的名字则是为了纪念某些对自己触动、影响较大的人物或事件:

胡适,原名洪驿。他就读于海澄衷学堂时,因听国文师杨千里演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思想震动很大,故改名为“适”,字“适之”。

诗人柳亚,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名人权,字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像谦逊,改为亚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据他说,“巴金”的“巴”字来自于一位在法国项热投水*的北方朋友(巴恩波),巴金说:“我和他很熟,但是他*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则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找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取自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一书的作者克鲁泡特金。

而有的名字似信拈来,毫不经意;

“左联五*”之一的柔石,原名赵平福(又作平复),取意“平安是福”。后来,他家乡浙江海宁有个豪绅也为自己的儿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准他再使用原名。他见家乡有座桥名“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用“柔石”作为笔名,有时也署名“金桥”。

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守信,字义,亦作紫艺。”1931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后升任首席小提琴师。因他姓聂,听觉又灵,社里有人叫他“耳朵先生”,于是他便改名为聂耳。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即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邵力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叫‘郁达’!”

有的文人则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

曹禺原名萬(即“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

又如,“查良镛”才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实姓,“金庸”字实际是由“镛”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则颇具出处:

清末“谴责小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又名沃尧,原名宝震,字小允。后自号茧人,取“作茧自缚”之义。四十一岁时,又取《庄·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义,易“茧”为“趼”。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语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

探究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们或可略窥其所以成名之秘吧。

构思,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着创作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人物和情节、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在构思过程中,作家、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动或静,总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构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思的佳话。

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趣答问路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一天遇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

心和舌头

伊索曾当过奴隶。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头羊,然后,用羊身最可口的部位给他炒一盘菜。过不多久,伊索给他端一盘炒心和舌头。

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盘菜。过不多时,伊索端来的还是炒心和舌头。

“这是怎么回事啊?”主人不解地问道。

“主人啊,”伊索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心地正直、语言公道,这便是世最美好的东西。但,若是用心险恶、语言*,这却是所有的人都讨厌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

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

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上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7810.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生送给教师节祝福语汇总
  2. 买卖车辆不过户协议书
  3. 难题的解释及造句
  4. 201年鸡年元旦简短祝福语
  5. 新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6. 迎新年文艺汇演大会上的演讲稿
  7. 201年除夕夜跨年经典祝福语
  8. 六一儿童节对孩子的祝福语大全
  9. 201年最新春节给客户的祝福语短信
  10. 201年公司年会部门祝福语
  11.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优秀教案
  12. 开学典礼优秀学生发言稿
  13. 房产建筑公司董事长会议的发言稿
  14. 你的季节终会来故事
  15. 兰花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