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1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赏析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

《送梓州李使君》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4首。这首诗是王伟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投赠诗。诗人想象了友人*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诗人能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全诗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原文】

作者: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①。

山中一夜雨②,树杪百重泉③。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⑤。

文翁翻教授⑥,不敢倚先贤⑦。

【注释】

①杜鹃:布谷鸟。

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③树杪(miǎo):树梢。

④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⑤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⑥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

⑦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⑧壑(hè):山。

拓展阅读

1、使至塞上》全诗原文、注释和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为典属国。这里指自己的使者身份。居延:故址在现在的内蒙古额齐纳旗一带。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征人,这里指自己。烟:烽烟,报警的烟火。河:指黄河。萧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侯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鉴导示】

(701—731),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山西省永济)。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任*御史,赴河西节度府凉时途中所作。本诗能代表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气势雄浑、意象开阔,字里行间寓少年英俊之气。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作者奉使出塞,去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在那里兼任判官,此诗作于赴边途中。

首联点题,交待出使的目的和行程,说明自己奉命“问边”已经走过了居延。其“属国”原为秦汉时的官名,此处指诗人自己。“居延”是地名,远在西北边塞。颔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了“胡天”。这里,诗人仿照古诗用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心情。颈联抓住西北边塞大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寥寥十个字四种景物,对比鲜明,景象雄浑壮观,最后两句写到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侯骑(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在燕然山前线。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擅长写景。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征蓬”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尤其颈联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景象鲜明,历来为人称道,成为“千古壮观”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塞壮丽奇景的热爱,极尽赞美之情。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很是精巧、恰当。

【鉴要点】

[1]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绘景出色。[3]语言精巧,善于炼字炼句。[4]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2、《画》古诗原文译文及

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3、柳开《代谢汉帝疏》原文 注释

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夫自古妇人,虽有贤异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妇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 况幽闭殿廷,备职禁苑,悲伤自负,生平不意者哉! 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 虽年华代谢(11),芳时(12)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 纵绝幸(13)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14)国家以戎虏未庭(15),干戈尚炽,胡马南牧(16),圣北忧,虑烦师征(17),用竭民力; 征(18)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19),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20),息兵戈(21),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 曰将,宜为陛下伐之。今用臣妾以和于戎(22),朝廷息轸顾(23)之忧,疆埸(24)无侵渔(25)之患,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26),移于臣妾之身矣。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27),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之名,垂(28)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愿陛下宫闱(29)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30)无辞以谢陛下也!

(《河东先生集》)

注释①臣妾——自称。②出妻单于——出嫁给匈奴主。③

行——动身前往匈奴。④陛下——此处指汉帝。⑤奇畯(jun)——畯同俊,特出。⑥罔敢雪于心——不敢倾吐心事。⑦备职禁苑——在宫廷充当宫人。⑧自负——无处诉说,压抑于自心。⑨不意——意想不到,没有想到。⑩嫔御——宫中妃妾。(11)代谢——消逝。(12)芳时——青春。(13)绝幸——始终不受宠幸。(14)不期——没想到。(15)未庭——尚未臣服。(16)南牧——向南侵犯。(17)虑烦师征——恐怕出兵征讨。此处“征”,征讨、征伐。(18)征——依照。(19)掖垣——此处指宫廷。(20)社稷——国家。(21)兵戈——战争。(22)戎——古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23)轸顾——深切的挂念。(24)疆埸(yi)——边疆。(25)侵渔——侵扰掠夺。(26)一旦之功——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意,指战胜敌人的功劳。(27)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一心只想深居宫廷,盼望得到皇帝宠幸。(28)垂——流布。(29)宫闱——宫廷。(30)敢——怎敢,岂敢。

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是杂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代谢汉帝疏》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

从字面上看,作者代拟这封奏疏,是为了表明对“奉诏出妻单于”不仅没有怨愤,还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文章的第一层,作者写了的身分:作为自古“受制于男子之下”的妇人,作为“悲伤自负,生平不意”的嫔御,如今可以为国家效力,使国家简劳省费、解除忧虑,这还有什么怨愤呢?但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却是,虽然不再是一般受抑挫的妇女和幽闭殿廷的嫔御,其“受制” 、“不意”的命运却是无法摆脱的,“罔敢”、“未尝敢”、“安敢”这些话就说明了她不是无怨愤,而是有着幽深的怨愤。在文章的第二层,作者写了向汉帝表示谢意的原因: 本来应由将相们负责的“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的大事,如今尽系于一人身上,使其美名流传万代,这还不值得感谢吗?而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个命运不能自主的弱女子被迫作出牺牲,恰恰证明了居崇位、食重禄的将相的无能和卑劣,他们不过是尸位素餐。“敢无辞以谢陛下”,正是对他们的尖锐讥刺。

是西汉时人,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事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柳开为什么要在将近千年之后代写这么一篇奏疏呢?这就要联系柳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宋代开国之初,北方边地时有战争发生,柳开曾于河南上蔡“率民馈粮从军”,并上书宋太宗,请求“于河北用兵之地,赐臣步骑数千,令臣统帅行伍” ,后来在宁边军(今河北博野)任上,率兵与辽军对抗,并亲自组织策反,以图收复幽,不意成功在即,却被罢官改任。此后由于朝中主和派的作梗,屈辱忍让便成了宋对辽的基本国策。柳开对此痛心疾首,但又毫无办法,于是就借千年古人之口,进行抨击,隐晦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奏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拟了。

4、《读孟尝传·〔北宋〕安石》原文 译文 注释

世皆称孟尝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作者读《孟尝传》后的杂感,也是一篇驳论。这篇驳论仅九十字,相当简劲。起首开门见山,摆出靶子——“世皆称孟尝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这个论点的理由是:“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作者不从这里驳起,先按下不表,却抛出对立论点有如当头棒喝:“孟尝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言得士!”将“鸡鸣狗盗之雄”与“士”断然切割,这是从古以来人们不曾想到过的,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张,然后是一弛,转而说到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士”,称得上真正的人才——“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原来作者心目中的士,是国士,是经世致用之士,是可以振兴一国之士,是可以使齐国抗衡于秦国之士,是像齐桓公时代管仲那样的人才。他说,有了这样的人才,孟尝就不至于受辱于秦国了,又“何取于鸡鸣狗盗之力”呢?相形之下,“鸡鸣狗盗之雄”又怎么能称士呢?要说是士,只是伪士。

最后还剩下一个问题——孟尝为什么得不到士、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呢?作者结论道:“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又是掷地有声。原来,孟尝之实不得士与其有“得士”之名,是纠结着的。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鸡鸣狗盗之出其门”与“士所以不至”,是互为表里的。伪士至,真士所以不至——道理就这么简单。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说“气盛言宜”,这篇文章不足百字,却有鞭辟入里的逻辑力量,就是以气胜,就是气盛言宜。这不是强辞夺理,不是玩辩论技巧,而是光明正大地议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情要办得好,首先在于用人。执事者须有识、有容——识即识别能力、容即肚量,这两件事是关联着的。就拿水泊梁山来说吧,一样的平台,白衣秀士伦做寨主时,也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第二把交椅上坐着的杜迁,就已经号称“摸着天”了,却连个林冲都容不下。到及时雨宋公明做寨主时,英雄啸聚,那是什么阵容!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谚云:“武大郎开店,高人莫来。”——“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是一个道理。作者理直,所以气壮。

按,战国时齐国的贵族田文,封号孟尝,家养食客数千。秦昭曾请他到秦国为相,又听信谗言将他囚禁起来。食客中有人善偷,夜入秦宫盗得狐白裘,以赂昭宠妃,孟尝得以获释。当其连夜奔逃至函谷关时,关门未开。食客中又有人善学鸡叫,骗开关门,孟尝才得以脱险。事见《史记·孟尝列传》。后世因以“鸡鸣狗盗”指毫末技艺。

5、同十三偶然作十首古诗储光羲的诗

仲夏日中时,草木看欲燋。田家惜工力,把锄来东皋。

顾望浮云阴,往往误伤苗。归来悲困极,兄嫂共相譊。

无钱可沽酒,何以解劬劳。夜深星汉明,庭宇虚寥寥。

高柳三五株,可以独逍遥。

北山种松柏,南山种蒺藜。出入虽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我心若虚空,此道将安施。

暂过伊阙间,晼晚三伏时。高阁入云中,芙蓉满清池。

要自非我室,还望南山陲。

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一畦未及终,树下高枕眠。

荷蓧者谁子,皤皤来息肩。不复问乡墟,相见但依然。

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落日临层隅,逍遥望晴川。

使妇提蚕筐,呼儿榜渔船。悠悠泛绿水,去摘浦中莲。

莲花艳且美,使我不能还。

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我心方处顺,动作何忧虞。

但言婴世网,不复得闲居。迢递别东国,超遥来西都。

见人乃恭敬,曾不问贤愚。虽若不能言,中心亦难诬。

故乡满亲戚,道远情日疏。偶欲陈此意,复无南飞凫。

草木花叶生,相与命为春。当非草木意,信是故时人。

静念恻群物,何由知至真。狂歌问夫子,夫子莫能陈。

凤凰飞且鸣,容裔下天津。清净无言语,兹焉庶可亲。

黄河流向东,弱水流向西。趋舍各有异,造化安能齐。

妾本邯郸女,生长在丛台。既闻容见宠,复想玄为妻。

刻画尚风流,幸会招携。逶迤歌舞座,婉娈芙蓉闺。

日月方向除,恩爱忽焉暌。弃置谁复道,但悲生不谐。

羡彼匹妇意,偕老常同栖。

日暮登春山,山鲜云复轻。远近看春色,踟蹰新月明。

仙人浮丘公,对月时吹笙。丹鸟飞熠熠,苍蝇乱营营。

群动汩吾真,讹言伤我情。安得如子晋,与之游太清。

耽耽铜鞮宫,遥望长数里。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朴儒亦何为,辛苦读旧史。不道无家舍,效他养妻子。

冽冽玄冬暮,衣裳无准拟。偶然著道书,神人养生理。

公卿时见,赐赉难具纪。莫问身后事,且论朝夕是。

空山暮雨来,众鸟竟栖息。斯须照夕阳,双双复抚翼。

我念天时好,东田有稼穑。浮云蔽川原,新流集沟洫。

裴回顾衡宇,僮仆邀我食。卧览床头书,睡看机中织。

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

四邻竞丰屋,我独好卑室。窈窕高台中,时闻抚新瑟。

狂飙动地起,拔木乃非一。相顾始知悲,中心忧且栗。

蚩蚩命子弟,恨不居高秩。日入宾从归,清晨冠盖出。

中庭有奇树,荣早衰复疾。此道犹不知,微言安可述。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4801.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笑容的优美句子
  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3. 2016儿子送父亲的父亲节祝福短信
  4.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征文3000字
  5. 高三即将毕业的句子
  6. 《童年的发现》五年级教案
  7. 特别的结婚主持词范文
  8. 优秀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9. 植树节红领巾经典广播稿模板
  10. 特别的妇女节祝福语
  11. 腊八日祝福语
  12. 皇家园林颐和园导游词
  13. 朱骏的经典语录
  14. 我爱米兰教案范文
  15. 关于大学生打工的实践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