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企鹅岛》的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企鹅岛上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表达了“我”喜爱企鹅的思想感情。
1、使学生了解南极大陆的企鹅岛上的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分清主次,抓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16个生字,了解音形义。
4、学习使用隔音符号。
5、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重点:
1、掌握16个生字的音形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抓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背诵第4自然段。
难点:
1、激发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背诵第4自然段。
课时:
3课时
(课前请同学查找有关企鹅的图片和资料。)
1、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查找的有关企鹅的知识。
教师小结:生活在遥远的南极大陆的一个小岛上,离北京有17501公里,岛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企鹅,因此,那里也叫企鹅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登上企鹅岛”。
板书课题。
2、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我”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企鹅岛上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表达了“我”喜爱企鹅的思想感情。)
3、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分析字形,写出偏旁部首、余笔。
注意:凶 逐 彬 绒 企
(3) 练习生字组词。
(4) 利用学过的方法,记往生字词。
(5) 查字典,了解字义、词义。
附近 驱逐 彬彬有礼
4、预习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讲读课文: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198年1月4日,我
们来到了南极大陆。)
(2)讲读第二自然段:
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
哪几句讲的是一个意思?
分三层,怎样划分?
哪层与“登上企鹅岛”的关系最密切?
小结:用取主舍次的方法,概括这段的段意。(高伯伯告诉“我”,企鹅岛上有很多企鹅,“我”真想去看一看。)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按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读书。
讨论。
板书整理:
流线型
外行 黑白不分
一摇一摆
段意:企鹅的外形很有趣。
(4)岛上有哪三种企鹅?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读书第三自然段。
讨论。
板书整理:
金企鹅一漂亮
种类 帽带企鹅一彬彬有礼
阿得雷企鹅一凶猛
段意:岛上有漂亮的金企鹅,温顺的帽带企鹅,还有凶猛的阿德雷企鹅。
(5)讲读第五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在哪几句?
读书。
讨论。
段意:小企鹅不能下海捕食,只能吃母企鹅嘴里的食物。
(6)通过高伯伯的介绍,我还知道了什么?
读第六自然段。
段意:企鹅换两次毛,就变成大企鹅了。
(7)最后一自然段写什么?
读书。
段意:因为企鹅很有趣,所以我很喜欢它。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流线型
黑白不分
外行 一摇一摆 有趣 (喜爱)
金企鹅---漂亮
种类 帽带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一凶猛
练习:
1、组词:
仍( ) 付( ) 里( ) 林( )
扔( ) 咐( ) 厘(. ) 彬( )
驱( ) 挠( ) 镜( ) 级( )
躯( )绕( ) 境( ) 极(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企鹅岛上有三种企鹅,它们的名称和特点是:(
( )和(
(2)它们的躯体呈( ),背部( ),腹部(
对比很( ),走起路来( ),十分有趣。
3、读一读,注意隔音符号:
xīn ān píng ān shàng àn fāng àn jī áng
心安 平 安 上 岸 方 案 激 昂
pí ǎo shān ào jìng ài x ài
皮 袄 山 拗 敬 爱 喜 爱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海上日出》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投影、幻灯。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红霞、范围、分辨、奇观,刹那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共分几段?(全文分为四段)
五、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检查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情况。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二段。
6、小结: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三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这篇《海上日出》有什么特色?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2、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4《点亮小灯泡》教案设计
1.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连接方法。
2.懂得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3.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体会开关具有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的作用。
4.仔细观察手电筒的结构,了解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是如何连接的,懂得在电路中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1.制作一个简单电路,懂得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2.制作一个简单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懂得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电路和电路开关,体会什么是闭合电路,体会开关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电路的一些材料、开关、手电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诗。
摁下开关,
再摁下开关,
灯就灭了。
开关里究竟藏着什么,
能让灯这样乖乖听话?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能让灯亮起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是电。
3.出示一个手电简,展示手电筒的开和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和灭。
4.教师引导:手电简里有什么,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又灭掉,灭掉又亮起来?猜一猜,手电简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手电筒的认识和了解。
5.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简单电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电路,看看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
6.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简单电路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
2.制作材料:电池、小灯泡、导线
3.制作要求:用这些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连接方法。
4.制作指导:导线应该接触小灯泡的什么部位?
5.出示小灯泡的剖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小灯泡的内部构造及小灯泡发亮的原理。
6.教师引导:通过小灯泡剖面图,我们发现,导线应该接触小灯泡尾巴的顶部,因为小灯泡尾巴顶部有导线直接连接上面的灯丝。
7.学生分小组活动,用这些简单的材料,连接一个电路,并试一试让小灯泡亮起来,然后画出连接方法。
8.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连接的简单电路,测试一下连接的简单电路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9.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电路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个电路示意图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个电路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
10.教师小结:通过大家连接的简单电路,我们可以看出,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都是一个闭合电路,否则小灯泡不会亮起来。
11.过渡:同学们,一个简单的电路完成了,小灯泡也亮起来了,不过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呢?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活动二:做个简单开关,连接到电路中
1.引导:要想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刚才连接的简单电路中,加一个简单的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全班交流,想一想用什么制作简单的开关?
3.出示课本37页下图中的简单开关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个简单开关是怎样制成的?
在一块木板上,把回形针的一端用一枚图钉固定,并使回形针的另一端能够达到另一枚图钉上。
4.除了书上提供的这个方法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
在一块木板上,钉两枚钉子,在一枚钉子上缠上铁丝,并且让铁丝的另一端能够达到另一枚钉子上,一个简单的开关就制作而成了。
5.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提出,在制作电路的过程中,不用电池,我们可以直接从插座接电,这个想法可不可行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这个想法并不可行,因为我们是在做实验,从插座上接电是很不安全的一种做法,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6.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简单开关,并且把自己制作的简单开关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7、教师总结:从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要是电路通畅的话,接上开关,小灯泡就亮了,要想断开电路,只要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灭了。
活动三:在电路中接上其他电器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在简单电路中使用的是小灯泡来测试电路的,下面,我们把小灯泡换成其它电器,来试一试效果怎样。
2.我们可以把小灯泡换成什么呢?
预设:小电铃、发光器、小风扇。
3.学生分小组活动,把电路中的小灯泡换成小电铃、发光器或者小风扇等,试一试效果样。
4.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操作结果,看一看效果如何。
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电器的时候,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说明只要电路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电路中连接我们想要连接的电器,并且可以使这些电器正常工作。
活动四:观察手电筒,了解正负极
1.出示手电筒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手电筒的外部构造。
2.教师引导:从外面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手电简,究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又是如何连接的呢?下面我们来探究手电简的结构。
3.教师拆卸手电筒,引导学生看一看,手电简的结构组成以及各部分是如何连接的?
4.教师引导:手电筒中的电池是否可以随意连接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试一试,将手电筒中的电池随意连接,看看小灯泡是否可以亮起来。
5.教师小结:通过试验,我们发现手电简中的电池不能随意连接,要按照规定连接才行。也就是说,灯泡的导线两端要分别连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6.出示电池,引导学生看一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7.教师引导:正极,我们一般用“十”表示,负极,我们一般用“一”表示。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电路,知道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在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当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通路,这样灯泡才会亮起来。
手电筒的原理
连接简单电路
分析电路示意图
做个简单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泡亮和灭
换其他电器
3、青岛版科学三下《灯泡亮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P30~32页。
【教材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灯泡发光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节重点在于利用这一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1、能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对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参与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3、知道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局部组成;知道开关的作用。
认识完整电路的组成局部
完整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表示符号
〔一〕玩手电筒,初探电路
1、导入
谈话: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大家都用过手电筒吧,谁给大家说一下你是怎样用的?
合上开关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2、拆装手电筒,研究手电筒发亮的秘密
谈话:要想知道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拆开,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构造,看看它是怎样发亮的。
动手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电筒拆开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几局部组成,仔细观察你拆下来的每一局部,想一想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手电筒发亮的秘密?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有电池、小灯泡、开关、筒四局部组成。
预设2:电池提供电量
预设3:小灯泡通电可以亮
预设4:开关控制手电筒灯泡的亮灭。
预设5:筒相当于导线。
4、学生想象电流的情景。
谈话: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关手电筒的秘密,那你能否想象一下,为什么合上开关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呢?
学生交流
教师讲解、灯泡发亮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灯泡亮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大局部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引入,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处处不在。
〔二〕动手做,亲身体验电路
1、谈话:刚刚我们研究了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装置让小灯泡亮起来呢?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交流所需材料。
预设1:电池
预设2:开关
预设3:电线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材料组装电路。
4、汇报展示交流。
5、学画电路图。
A、谈话:观察你的这个装置主要有几局部?
预设1:电源
预设2:开关
预设4:电线
教师讲解:像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这样一个简单装置,我们叫它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4局部。
B、谈话:同学们能把刚刚连接的电路用图的形式在纸上画出来吗?试着画一画。
C、学生画电路图,展示交流、借鉴修改,教师补充,课件展示电路图有关符号。
开关
电池
导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课堂的轻松气氛。在教师引入正确的科学用语以后,通过学生自己交流讨论总结,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4局部。
〔三〕学以致用
1、谈话:现在老师手头有些灯泡,其中有几个坏了,你能想方法帮老师找出来吗?
2、发放灯泡,学生实验检测。
3、学生汇报结果,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1:不仅知道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而且掌握了许多电路知识,课后试着设计一个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电路。
预设2:可以画图说明一个电路图
预设3:实际动手做一下,我学会了连接一个电路图。
4、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
内容简说
3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1.会写25个生字,会认1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的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四季之美
2
文章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
2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
1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月色的美丽,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习作
3
______即景
1.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本单元课文景美,语言更美,指导学生品味积累。
3.学习设计海报,布局版面,书写有特色。
4.尝试根据所给句子,产生丰富的想象,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
5.理解体会《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21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l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l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2.多媒体课件
l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2.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
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所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
二、
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
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或2、1型。故本诗的朗读节奏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春芳:春天的花草。
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
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随意”是“任凭”的意思。“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实际上却处处表现着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感情朗读,熟读背诵。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配乐读。
五、绘画诗意,体验诗情。
1.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他画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学生活动)。
2.同学们很会读诗。从你们的眼睛里,我已经知道你们有了很多发现。不过,老师要提个要求,希望交流时不但要说清楚王维会画什么,还要说清楚你这样猜的理由。
(师生互动,交流体会)
带着学生学完古诗后,猜画的内容,让学生更立体地理解王维诗的特点。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一、古诗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此处**一张课件,内容: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画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生:第一句好,感觉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
(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师:读诗像品茶、品酒,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是枯*。
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没有,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诗人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再读一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是什么意思?
生:被邀请来做客的人。
师:“客人”是谁?
生: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延悠长。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生:孤独、愁郁。
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播放歌曲)。
第3课时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会写“榆、畔
”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及理解“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长相思),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风一更”中的多音字“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阕。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阕。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榆关,即山海关)
简单介绍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邻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师: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是的。那畔。
(简介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师: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可以体会到将士们离家十分遥远,行军路途艰辛。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师: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路陡,山高,水深
……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的意思?
(生答)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阕读一读。
(三)学习下阕。
师:是啊,夜深了,奔走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字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怎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阕?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生:千帐……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读的时候假想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注意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1.范读(配乐)。
2.男女生读,齐读。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嘘嘘关切,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只有——
(生答)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答)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再次配乐诵读,在原有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加强对作者情感的深化,走进作者内心,升华情感。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揣摩词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领会词人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
朗读,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重复。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关键时刻深情地诵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玄妙的境界。
调动学生的情感,找出词中闪现的最珍贵、最打动人心的场景。读通本词之后,我将“通过你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得到问题之后,学生第一时间是再将本词朗读一遍,朗读之后,有一些同学开始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和大家分享的是:“山一程,水一程。”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率领的军队山水兼程的情景,同时也创设情境,结合“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来理解纳兰性德跋山涉水向榆关进军的场面,感受军人之多,队伍之庞大。那么这些就是学生对文本深刻的认识与解读,并通过语言的描述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想象的开始。
想象不能算是最为彻底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我让他们经历想象的心灵历程,想象故园的亲人思念纳兰性德的情景。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将作者此时所处的状况和心中的家乡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很强,结合词中的意境和想象的画面,刻画出一个深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戍边将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就很自然地从学生口中流露出来了。
5、五年级上语文《20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
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
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自然美
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泉
水——清澈、欢快
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人美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
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
2.
动静结合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长相思》教案
一、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
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
、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四)
、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
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
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情,保大国思小家
八、作业布置
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
九、
教后反思
1、朗读指导不到位。
2、在学生划分节奏与重点后,未展示。
3、写作背景未设计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