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烧不坏的手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记叙观察实验的习作,要求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继第三单元习作训练《把作文改写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的确定中心、合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1.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实验,听清实验前教师的介绍,看清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时同学们的神情、动作,还要体会自己看实验时的心情变化。
2。列好作文提纲。可以把实验的过程分成四步: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按顺序写。
3.作文时要注意用词造句。不仅要把自己在实验时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等神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4.要把一堂实验课写清楚,写具体并不容易。习作时先要交代做实验要用哪些东西,老师是怎样提示的;接着写老师是怎么做的;再写做完实验后老师又是怎样提出一个又一个疑点,大家又是怎样争着回答的;最后写这堂实验课使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酌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和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
2课时
课前淮备
做实验用的物品:一块手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讨论写作思路。
3.列作文提纲。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
2.导语: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块手拍在*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用火烧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相信吗?烧不坏的手帕(教师揭示课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教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出示下列三个问题:
①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②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②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倩变化“是怎样的?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先出示实验步骤:
①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
②点燃盘于里的带酒精的手拍;
⑧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
④检查手拍有没有烧坏。
再按照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一块手帕让学生看过(检查是不是布手帕)以后,放进一只盘子里,打开酒精瓶的盖子,把酒精(70%的浓度)倒入盘子,以没湿手拍为宜。然后,请学生注意教师要点火了。教师擦着了火柴,做敢点又不敢点的样子,停十秒钟,络于把盘于里的酒精点燃了,盘子里就升起熊熊的火焰,此时学生的心情紧张。几分钟后在酒精未烧完以前,取一只大碗,碗口向下迅速扣在盘子里,扑灭火焰。此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手帕烧坏了没有?”学生作出种种猜测性的回答。教师揭开扣着的碗,取出布手帕让大家看,布手帕竟然安然无恙,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
3.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5.说明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然常识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手帕浸透了酒精,燃烧时手帕没有被烧坏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解释,补充说明,使原因更明确。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再说教师用的是70%的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布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于,手帕是不会烧坏的。
教师再说明白:这块手帕在*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酒精里那30%的水分“保了险”。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手帕烧不坏的有趣实验,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作用。
三、列作文提纲:
1.学习课文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
(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
2.学生列作文提纲。
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4.学生修改提纲,完善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部分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进行评议,评议后修改作文。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得比较好的提纲,让学生讨论:这个提纲好在什么地方,写作时重点写什么?
(1)出示提纲:(投影片出示)
第一段:提问题。教师在实验前提了什么问题?
第二段:做实验。
①教师实验准备。
②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动作、实验的变化)
②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
第三段:出现奇迹。实验结果出现什么奇迹,师生的反应怎样?
第四段:明原因。师生共同说明原因。
(2)学生讨论。
(3)反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评,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
2.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要求。(不光
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
3.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4.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3)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5.学生誊抄习作。
拓展阅读
1、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设计2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六年级上册语文《与诗同行》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室、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诗歌,分类,小组准备朗诵展示。自写诗歌。 学习目标:诵读、欣赏诗歌。了解诗歌分类、赏析诗歌。 学习重点:诗歌朗诵会
学习难点:诗歌赏析。写一首小诗 活动设计: 一、导入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小组诵读展示
1、课前小组内已确定主题、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2、展示形式,可以朗诵,也可以演唱。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3、组织分工,最好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时间形式等及早确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三、诗歌赏析
1、运用学过的现代文赏析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点评。完成手中的评价表。 2、交流评价表,互相点评。 3、自己动手写诗。
生读一读阅读材料中《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两首童诗。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教师可以简单讲解诗歌创作的要点,补充几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学生是不难尝试写诗的。对学生的诗作要重在鼓励,着重看是不是写出了自
己的情感,有童真童趣。
4、学生朗诵、交流自己写的诗。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班内朗诵展示。 四、作业
收集同学们的诗作,编本班级小诗集。
编入每位同学自己写的诗。小诗集中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可以请父母或同学写序。诗集编好后在班级图书角展示。
附:写诗指导
1.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2.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3.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4.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风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5.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3、最新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收藏阳光公开课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资料。
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故事等。 【教学重难点】:从简单的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寒冷的冬天来了,你们喜欢冬天吗?如果我们能把夏天的阳光收藏起来,冬天拿出来暖暖手,该多好啊。你们为什么笑?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收藏阳光”。
2.我们知道有些课文的题目很有意味,如,《中华星》、《“零”的突破》、《把耳朵叫醒》等。这个课题也意味深长,你觉得要理解它的含义,需要弄懂哪些问题? 二、感知课文,理清文路 1.联系语境读词语: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收藏阳光 储藏粮食 收藏快乐的片段 构筑坚实的心灵防线 小小的挫折 内心世界冻结枯萎
2.带着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请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并说说你这样划分的理由。 三、细读寓言,理解内容
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1~19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寓言主要讲了什么?
2.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这个寓言吧,请一位同学读尼克的语言。 3.课文中两次提到其他田鼠的笑。 课件展示:
(1)“什么?”其他田鼠吃了一惊,相互看了看,以为这是一个笑话,笑了起来。 (2)最后,他们变得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尼克,你真了不起!”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次笑相同吗?
A.当作者只用寥寥数语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用无穷无尽的想象去丰富它。你觉得(1)句中的“笑”是怎样的笑,田鼠们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什么?
B.后来,其他田鼠的态度有了大转弯,他们为什么说尼克“真了不起”?
a引导体会:冬季来了,会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
引导朗读:昏暗的洞穴,因为有了尼克收藏的阳光而明亮、温暖,因此,田鼠们说:“尼克,你真了不起!”
萧瑟的冬季,因为有了尼克收藏的颜色而色彩缤纷,因此,田鼠们说:“尼克,你真了不起!”
枯燥的冬季,因为有了尼克收藏的单词而情趣十足,因此,田鼠们说:“尼克,你真了不起!”
b如果尼克和其他田鼠一样,只收藏坚果和稻谷,这个冬天田鼠们会怎样度过?——尼克收藏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它的收藏带给别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
c尼克的“了不起”还因为它收藏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当其他田鼠休息时,尼克还在忙碌,他收藏了勤奋;当田鼠们嘲笑尼克时,他“没有理会,继续工作”,他收藏了( );当他向田鼠们展示自己的收藏的同时,他收藏了( )。
小结: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其实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板书:精神储备)尼克的收藏不仅使别人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也使自己成为了精神上的富翁。 四、感悟生活,加深认识
1.感悟寓言。“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寓言”,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实在的道理。 课件展示: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
交流讨论:田鼠们的物质收藏是什么?尼克的精神储备呢?我们人类的物质收藏是
4、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相片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情,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抓住相关的重点段落反复品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 情感与态度:
品读课文中对话的描写,让学生感受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重点、难点]
本文语言通俗简单,情感深沉含蓄,文章所描述的故事与学生相隔很远,对相关背景的理解需要下功夫,想办法。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中心问题明确,学生围绕 “青年妇女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把握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推动教学的进展,可以使学生“自由阅读”。体现阅读的层次性,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 [设计思路]
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一)谈话导入、开门入文:
简单谈话为学生设下一个“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的切入点。 (二)勾画解疑、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就 “这又是一张怎样的相片?”勾画文本之中的语句做好批注,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集体交流、入境理文:
教师重点组织引导学生交流如下内容: 重点段落: 段落1:
这是她的照片,可是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 “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引导学生理解这张照片的由来,通过照片的由来,了解当时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出这张照片的特殊意义所在。表体会青年妇女邮寄这张照片的良苦用心。(如有需要可创设情境理解当时水深火热的生活)
段落2: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