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原文赏析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此词作于山谷贬谪黔州之后。词中以作者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意念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全词感慨世事人生,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触摸到作者内心的隐痛,读来意味无穷。
开头两句“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破空而来。以议论破题,一扫传统词的绸缪婉转调。这一对仗句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是他阅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与诙谐玩世之趣。它们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又《赠郑兵曹》云:“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韩愈的两句诗经过他的组织,竟成为一联工整的对偶,足见点化之妙。
“远山横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态。“远山横黛”指眉毛。《西京杂记》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汉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见伶玄《赵飞燕外传》。“秋波”则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绘出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引起人们对女子眉眼盈盈的联想。“远山”与“秋波”文人的笔下已被用得烂熟,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境界全出。尽管有宾客、歌女劝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
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起因为对花伤春。“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前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一个病躯瘦弱之人,“等闲”,意谓“无端”,显然这写的是暮春花残之时。后句写春愁撩人,无处排遣,“遮拦”即“排遣”之意。所谓“春愁”不光是指伤春意绪,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抑郁、愁闷不平的总和。所以接下来说:“杯行到手莫留残。”还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这一句也是化用韩愈《赠郑兵曹》中的诗句,而“留残”则又本于庚信六言诗《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为“不思”、“不想”,多用为反辞,犹云“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说何不思月斜人散后,无复会饮之乐乎。
这首词字面上明白如话,实际上处处巧用成语典故,语言颇多转折,故而深刻地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愁闷抑郁。
拓展阅读
1、《苏轼·西江月》唐宋词汇评赏析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本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曰:“世事一场大梦(略)。”坡以谗言谪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然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苕溪渔隐曰:《聚兰集》载此词,注曰“寄子由”,故后句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凉北望”,则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疑是在钱塘作,时子由为睢阳幕客,若《词话》所云,则非也。
【编年】
傅干《注坡词》卷五,词题作“中秋和子由”。《朱注》据王文诰《苏诗总案》,谓庚申 (元丰三年,1080) 八月十五日作。《孔谱》 系于绍圣四年(1097),谓“《总案》系此词于元丰三年。词首云‘世事一场大梦’与倅杭不符。‘世事’云者,乃遭受极大打击以后之心态,倅杭可云不得志,而非极大打击。词不作于黄州,弟辙时在筠,筠居黄之南,位置不符。词云‘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为居儋情景。《诗集》卷四十一《和陶怨诗示庞邓》:‘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可参。”
【考证】
傅干《注坡词》本“鸣廊”作“鸣榔”。按,槟榔、桄榔,皆岭南植物,可为《孔谱》作于海南添一内证。案绍圣四年七月十三日苏轼至昌化军贬所,时苏辙责授筠州别驾,雷州安置。
2、吴潜《沁园春江西道中》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落雁横空,乱鸦投树,孤村暮烟。有渔翁拖网,牧儿戴笠,行从水畔,唱过山前。雨阁还垂,①云低欲堕,何处行人唤渡船。萧萧处,更柴门草店,竹外松边。凄然。倚马停鞭。叹客袂征衫岁月迁。既不缘富贵,功名羁绊,非因妻子,田宅萦牵。只有寸心,难忘斯世,磊块轮囷知者天。②愁无奈,且三杯浊酒,一枕酣眠。
【注释】 ①阁:同“搁”,即停、止的意思。②磊块:即“块垒”,众石高低不平貌,比喻郁积在心胸中的不平之气。轮囷:亦作“轮*”,屈曲貌。
【译文】 征雁横空欲落,乱鸦投林欲栖,孤村袅袅升炊烟。暮色里,渔翁拖网,牧童戴笠,从水畔走来,唱着歌路过山前。晚云低布欲似堕,山雨时断时还落。何处行人立水边,隔岸招手呼渡船?晚风萧瑟处,更见柴门与草店,在竹林外松树边隐隐闪现。
面对此景我顿感凄然,不觉倚马垂鞭不前。叹息此身漂泊,岁月匆匆变迁。既不为富贵功名羁绊,亦非为妻子田宅挂牵,只有一颗寸心,萦萦绕绕,难忘这残水与剩山的局面。胸中块垒无人察,了解我的只有苍天。哀愁难排遣,且饮三杯浊酒,好去一枕酣眠。
【总案】 此词写途经江西时的所见所感。上片着力刻画一片苍茫、萧瑟、躁动不安的晚景,而一系列景物意象的选择与组合,都紧扣着一个“归”字,无论是落雁、乱鸦、渔翁、牧儿、行人,还是孤村暮烟、水畔山前、渡船,柴门草店,一切都在寻求归宿,一切都象喻着归宿,而这一切又皆出自一个“道中”旅客的眼睛,也就很自然地反映了他此时渴求归宿的心态。下片则直抒羁旅之愁,除了浪萍难驻、岁月蹉跎的感伤外,更着重表现了他忧国愤时和郁勃不平的深沉情感。此词在写法上颇接近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写景则铺陈排比,抒情则真率深切。然而,它所表现的那份带有浓重时代色彩的忧愤郁勃的思想感情,则是柳永词所不可能有的。
3、古诗《吴嘉纪·归后送希文銮江》原文赏析
雪后归来贫且闲,招君共掩溪上关。入门见我惨不言,又似从前离别颜。北风冽冽走荒牖,看君酌尽一樽酒。顿使羁身入醉乡,若无离恨竟分手。分手去,放寒舸,君不自怜转怜我,月出江鸣深夜坐。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希文,即吴希文,是诗人的好友。他们多所过从,意气相投,吴嘉纪的诗集中赠希文诗非止一首。此时他们又将分手,诗人作此赠之,以叙别情。銮江,在江苏省扬州以西的仪真县(今仪征县)。
“雪后归来贫且闲,招君共掩溪上关”,诗人在一场大雪后回到家中,他仍然贫穷,不过有了闲暇。此时希文又将与他分手而去,诗人请他到自己溪头陋轩小饮,以叙别情。
“入门见我惨不言,又似从前离别颜”,这是二人相见时,吴希文的表情。希文进门见到诗人时面色凄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和从前他们分手时的表情一样。朋友久别重逢,本应高兴,而他们却相对无言。他们是知己,不言便解心中意。无言中包含着无限辛酸、苦痛,希文仕途失意,诗人生活坎坷,今日重逢,好不凄楚。
“北风冽冽走荒牖,看君酌尽一樽酒。顿使羁身入醉乡,若无离恨竟分手”,此时窗外北风呼啸,透过破败的窗户钻进来,两位挚友把酒话别情,浇块垒。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一樽酒后,吴希文便坠入醉乡,分手时竟然像没有离别之恨一样。是酒兴使他旷达了,也是离愁别恨的最高表现。
“分手去,放寒舸,君不自怜转怜我,月出江鸣深夜坐。”寒风中,吴希文踏上小船,和诗人分手了,如此凄苦的气氛,他们未作女儿别,而是互相安慰。将去他乡的吴希文 “不自怜”,反而怜悯诗人,他的襟怀、友情使诗人激动不已,乃至 “月出江鸣深夜坐”,深夜独坐,此时月露清辉,北风吹得江水鸣响。此句 “淡不可收” (钱仲联 《梦苕庵诗话》),蕴涵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深思念。
古来送别诗或黯然销魂,或高亢欢乐,或意境阔大,皆以抒离情别绪,叙友情。此诗则不然,以叙事为抒情,描写了他们相见、对酌、分手三件事,以此中一言一行抒发他们诚挚深厚的友情,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4、“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翻译赏析
[译文] 只有那相思像无处不在的春色,在大江南北一直伴送你回去。
[出典] 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注释:
沈子福:当是作者友人,其事迹不详。
江东: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罟(gǔ)师:渔人,此借指船夫。罟:网。
临圻(qí):此指江东近岸之地。临:临近。圻:弯曲的河岸。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江东。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弥漫在江南江北,送你回家。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