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美丽的丹顶鹤》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课文《美丽的丹顶鹤》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4、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遥、却、论、引”,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丹顶鹤的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导入:

1、出示挂图,你认识图上的鸟儿吗?(板书:丹顶鹤)

2、理解“丹”

“丹”指红颜色,因为它的头顶是红色的,所以叫丹顶鹤。

3、你了解丹顶鹤吗?

出示挂图,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板书:美丽的)

说说丹顶鹤的习性。(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所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

(2)投影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齐读。

遥远 洁白 不论 显得 传说 所以 三五成群 嘹亮 脖子 嵌着 高雅 仙鹤

旅伴 逗人喜爱 度过 无忧无虑 第二故乡 黄海之滨 引吭高歌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3、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4、质疑,交流。

5、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遥、却、论、引

1、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的?

2、口头组词。

3、书空笔顺。

4、讨论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5、范写,描红,临写。

6、反馈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习本课生字“显、传、所”。

生字卡片、投影片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齐读课题。

二、师引读第一段: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生读下去)

三、学习第二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

2、出示句子:丹顶鹤(),显得很美丽。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一起看第二段。

4、自由读,思考: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丹顶鹤的美?

板书:色美

5、再读,边读边找出表示颜色的词,并在下面打上“△”。

6、交流,师在投影片上点出词语“洁白、黑、红宝石、鲜红鲜红”

7、指导读好,注意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指读—评议—齐读)

8、看图,再说说丹顶鹤的美。(指名说—评议)

9、再读,边读边想象。

10、练习背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交流。

(1)出示:“丹顶鹤很逗人喜爱。”(指名读、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相机出示句子:“丹顶鹤不论……那么高雅”

抓住“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

板书:姿美

(4)指导读好,边读边想象。

相机出示句子:“它的腿长……也长”

指名读,体会丹顶鹤的形美。

板书:形美

3、指导读好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可配上动作)

自由练背,指名背,齐背。

五、带着对丹顶鹤的喜爱、赞美之情读第二、三自然段。

六、教学生字:显、传、所

1、卡片认读,口头组词。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书写。(范写,描红,临写)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背诵课文,学习生字“之、虑、度”

生字卡片、投影片

一、导入:

1、复习生字。

2、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色美、形美、姿美

二、指导背诵:

1、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和姿态。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点背一背,背给同桌听。

3、指名背,评议。

4、练习背诵全文。

(1)小组练习,相互提示。(2)指名背。(3)齐背。

三、综合性练习:

1、齐读第二自然段,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2、学生自由画图。

3、交流图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词语。

2、比较组词:

遥()之()去()显()

摇()只()却()先()

五、布置作业:

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说说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怎样保护它们,然后利用班队或晨会课时间作全班交流。

板书:

20

拓展阅读

1、七年级语下册《最后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学常识。

1.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戏剧并列的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想一想,小弗朗士上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2、《称象》公开

一、素质育目标

(一)知识学点:

1.学会本“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师启发同学把*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时布置:2时。

四、学步骤

第一

(一)引入新,揭示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称象》(板书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就知道了。

(二)初读

1.了解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考虑:本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

(一)朗读全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内容讲给他人听。

3、师有关语蝙蝠和雷达的整合

一、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章的兴趣。

二、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学准备:

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2时。本节为第二

五、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你知道的主要内容吗?

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 ),解决了飞机( )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

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

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实验报告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研究。

1.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仅仅这三次试验能证明这个结论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

你能说出配合在字典中的意思吗?在这里去掉行吗?为什么?

“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解决蝙蝠探路的秘密

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齐读第7自然段。

1.生齐读第7段。

2.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

3、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字片段,口头完成填空:

蝙蝠的( )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 )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老师边听学生填空,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蝙蝠飞行原理图。

4、哦,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易)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A指名答。你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C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5.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解决二者联系。

过渡: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给飞机装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件出示自学提示)

(1)、边默读第8自然段,边用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他画得对吗?那请你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3、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进行一次脱口秀的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六、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这就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七:作业布置:

师:回顾全,科学家发现问题(第1、2段),提出疑问(第3段),在经过试验解决问题(第4、5、6段),最后得出两种事物的联系(第7、8段),让读者一目了然就知道了这篇章写的是什么。下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出来的小发明。

学反思

根据新的我又在两个班进行讲,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填写的实验报告单,由于报告单由三次试验的三行改成四行,学生讨论更是热烈,而且大都能说出老师为何又了四行。小组活动有序、省时,为下面的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说、画、讲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也显得容易多了。

4、师有关语蝙蝠和雷达的整合

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把握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堂真正的主人。

学方法手段:

引导学生通过件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本的理解和感悟。

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

时安排:2

学过程:

第一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蝙蝠和雷达》。(板书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学习生字

1、听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归纳大意

1、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再来学习。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美丽的丹顶鹤》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127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