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13 10:08:39

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初探论文

摘 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按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好的学生学习上有吃不饱的感觉,而基础差的学生则难以听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每个学生及每个方面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验。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实行这种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可接受性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在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教育,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2.激励性

苏联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最优化发展,积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3.灵活性

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情况,实行阶段性调整,使分层具有动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给学生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差异,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优生;B为中等生;C为后进生。在平时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 (1)基本性目标: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适用于后进生。

(2)提高性目标:把基本目标提高一个层次,将各知识点综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用于中等生。

(3)高水平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着重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技能与技巧。适用于优等生。

例如教授高一下册Unit14Festivals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本性目标:掌握打电话的基本用语。

提高性目标:根据课文的对话内容,编一个相似的对话。

高水平目标: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编一个对话。

这样,较好地兼顾了三个层次的学生,收效不错。

2.实验目标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新《大纲》的要求。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3.分层辅导,分层测评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课内层辅导主要针对堂上的分层目标、分层练习进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与练习。课外辅导重点放在培优辅差上。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对优生辅导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

分层目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测评。要检查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这一环节就必须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进行分层测评。因此,准备练习的时候,就必须要根据该节课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出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可做,都能从练习中得到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后进生成绩普遍提高,差生减少,优生增多,较好地解决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使各类学生都尽可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面向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陶冶,促进心理健康,促使人人成功。

拓展阅读

1、故事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新育*的推行,生动、兴趣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且已经取得了步成效。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育的需求,因此要求更多新颖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调动生的习积极性,将习变被动为主动。故事法在新育*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广大育工作者的认可。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地使用故事法,提升生的水平,是本主要的讨方向。

由于我国在小育阶段的水平参差不齐,当生进入习阶段时就会出现个别生无法跟上课堂进度的情况,这些生的劣势在词汇量方面更加突出。习的基础就是词汇的习,而对生来说最头疼的也是词汇记忆的过程。在阶段,生记忆词汇时经常利用标示出词汇的发音,来记忆词汇。例如:将teacher记成“踢车”、将bus记成“拔丝”,这样的记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作用,但也把的原汁原味去掉了,而且容易出现记忆上的混淆。因此在词汇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法帮助生记忆词汇,并且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就能敏锐发掘材词汇可以连接成故事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上让生表演相应的故事。通过这种故事记忆和情境演出的形式,让生亲身投入到去,不但能将生的习热情激发出来,还能寓于乐,让生充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相关的词汇知识。

二、注意转变角色,帮助生理解课

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强烈,在习的过程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尤其是在时,课本上枯燥的课不但不利于生理解和习,还难以抓住生的注意力,从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影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本的故事加以渲染,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将课本故事呈现到生面前。通过图象、声音、动画与知识的有机结合,紧紧抓住生的好奇心,克服对课本知识的厌烦心理,更容易让生接受并且理解。例如:在进行“Thefoxandthebird”一课的时,老师可以把狐狸和小鸟的图片展示到投影上,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变换身份进行对话。在扮演狐狸的身份时,老师的声音要带有不怀好意的意味;而扮演小鸟的角色时,声音要清脆明亮。通过这种方式,生会沉浸在故事的,提升质量。在老师表演完成后,还可以让生两两结组,上台表演刚才的对话,最后由全班同选出表演最好的两位同

三、组织拓展活动,朗读特色句子

故事法的鲜明特点与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对传统的模式做出了创新和改善,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的色彩纷呈,生自然乐于接受并且主动习。阶段的已经涉及实践应用的面,因此老师要为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的知识展现出来。比如:可以在课后让生去找一些的小故事或者名人名言,也可以让生把自己生活发生的一件事写成的小短,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生朗读这些小故事、名人名言和小短。通过对自己习成果的展示,能极大促进生的习热情,并且在快乐的课堂氛围生们相互交流,积极讨,既提升了生的知识,也锻炼了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善于与人交流的品质。每节课的故事讲完以后,老师还可以从挑选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加深生对故事的印象,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素材,应用到以后的写作去。故事可以发展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师不能把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要真正地运用多种手段,提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充发掘生的发散性思维。故事法在课堂的运用,能够为生的想象插上翅膀,拓宽他们的思维模式,并且锻炼生的创造能力。在讲故事的同时,生会跟着故事的脉络发展展开联想,这种联想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故事法还让老师真正融入生真正融入课堂。讲故事的过程也是老师和生交流的过程,拉近了师生距离,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老师可以及时发现生在习上产生的问题,并且加以指导纠正,为生答疑解惑。

四、结

故事法在我国育阶段已经有了实践的过程,其效果是广大师生有目共睹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新颖的方式还处于索阶段,还需要广大育工作者不断索和完善,为提升生的习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献:

[1]黄宁江,王渊,孙兴力.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的路径[J].课程育研究,2015(15):130.

[2]李泽民.关注动态生成打造魅力课堂:课堂摭谈[J].新课程(小),2010(10):13.

2、小词汇与多媒体技术

摘要,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种,对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重要性使国把更早地定在小时代,从小培养小生运用的能力,为以后的打下基础。而小步发展,主要是在词汇量的积累上,小词汇量的积累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指导,在小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能够帮助生轻松快速记住单词,也能够减轻师的负担。所以,本对多媒体在小的应用进行讨,解决多媒体对小词汇的问题,帮助小生解决习上的困难。

信息化时代带来手机、电脑等网络多媒体传送信息的物质媒介,比如本说的多媒体运用到小。运用多媒体在具有辅助的功能,对课后小生的自主习也有帮助作用,因此,多媒体的作用远比想象的要广泛。

三、多媒体运用到生的

1.进行单词的归类。多媒体在生平时的,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对后面的单词进行课外归纳,像说good,nice,well等形容美好事物的形容词应该归为一类,便于平时的口积累,和以后的写作能力,像cold,warm等天气的形容词,需要划不同的空间、时间和领域的归类,还有介词与助词等不同属性的词进行归类,帮助单词时,同时一起习单词的用法与意思,从这些方面着手,也是一种便于运用与积累单词的方法。多媒体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小生进行词汇的详细归类总,也能帮助生准确记忆单词的用法。2.多媒体搜查单词。多媒体可以搜查出在可能涉及不到的方面,运用多媒体方便生进行随时的搜查与习。多媒体还可以帮助生进行单词的准确发音,生再根据发音来拼写单词,从而记住单词。像浊音音节与辅音音节的辨,发student的浊化规则,是s后面清辅音的不重发音,就不变音。这些用字面意思生也许看不懂,运用多媒体发出浊辅音与清辅音的区别,辨别pugquirkquiteKTP这字音的区别,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才会明白其的精髓。所以,多媒体单词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多媒体在信息化时代的小运用,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从本对多媒体在小的应用来看,多媒体在师和生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的关系,而多媒体的特点与作用也在帮助的不断进步,提质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小词汇上的帮助就可以显而易见,在运用多媒体是提质量、单词的最佳方法。

参考献:

[1]李伯梅.多媒体在小词汇的应用[J].外法研究.2013.(4)

[2]庞启宝.运用多媒体优化小课堂[J].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2009.(12)

3、体验式

相比于对其他言的体验,体验会更加直接一些。通过法、词句等内容来体现差异,在不同的词句以及,这些差异往往是比较大的,一个单词的顺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因此在过程,应该要让生体会到更多的内涵,对词的变通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明白的内涵。生在体验表达的意境的过程,也可以激发自己的习兴趣。

二、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生的跨化意识不足

是一种针对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实践产生的言,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过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生的综合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结合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同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际手段,为了提交际成功率,需要对对方的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很多过程生的跨化意识的育力度不够,使得很多生不能对西方化进行深刻的体验,导致很多生对外国化的了解不足,习过程效率不

(二)生的理解能力和体验意识不够

过程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词汇,有的比较生涩,很多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量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单词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对生的体验式习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体验意识不够。

(三)过程的西方化的融入不够

西方化是过程的关键,当前很多职院校在进行的过程,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理知识的传授,对西方的化和礼仪的育不够,因此导致育过程的实践力度不够,最终导致生的习效率不

(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够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育的不断拓展,在育过程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是很多职院校在育过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职院校在育过程,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实践理课程的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进行课堂育,而且是传统的育模式,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生对习过程兴趣不

(一)加强化体验,培养生的跨化意识

育过程,跨化意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由于职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际言在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生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尤其是对于校的生而言,加强生在习过程对各个西方的化的体验,有助于提其跨化意识,从而提习能力。化是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部生在进行习过程,必须要加强对西方化的体验,化涉及到国与外国的化,有不同的化背景、不同的传统、习惯以及礼仪,因此加强对西方化的育,是提生的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在习过程需要加强生对其他国家的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才能在交流过程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意思,防止出现理解误差,对双方的交谈造成影响。加强生对西方化的体验、培养生的跨化意识,需要对不同的化差异进行对比析,在过程,必须要通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习,使得生可以对一些的表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在表达过程,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谈场合,更需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延伸,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生的理解误差。比如“It’sFriday.”在某种场合并不是单纯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在欧美国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烦闷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达过程,有可能表达的是对当天的情绪一种描述。加强习,需要接触的不仅是自己母化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接触外来化,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化框架,对不同的化内容以及背景进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终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母化和外来化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将这种区别应用在习过程,加深对西方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对习过程的各种知识的理解。在加强生的化体验的过程,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利用图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加强生对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积极运用知识。

(二)加强生在阅读训练的体验

习过程,对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本,需要生加强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对全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过程必须要加强生的阅读训练,从而可以提生的阅读量,使得生可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进行的应用过程可以应付自如。加强生在阅读过程体验,不仅需要对的阅读部进行习,还需要阅读更多课外的读物,比如各种名著,就是过程的辅助材,这些作品也是生对外国化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径,生在阅读的过程可以对一些化差异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生提自己的能力。化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种类,在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不同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不断培养生的感,加强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需要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丰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拓展,根据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比如最开始进行育时只需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作品,然后可以逐渐加深,对一些名著、科技化作品等进行阅读,从易到难的发展,才能提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获得更好的体验。另外,在引导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应该要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深刻育意义的作品,使得生对更多的社会动态以及化进行了解,加深对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过程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有限的时间对生进行育,很难提生的能力,在实际的育过程,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积极调动生的积极性,使得生可以在习过程轻松地掌握更多常识。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实践,以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读书会等,也可以模拟职场的场景,还可以开展一些角、沙龙等活动,为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习环境,使得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能够在交流和习的过程体会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提自己的读写译以及视听说的能力。在课外活动加强生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活动来,因此要积极发挥生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在习过程被动地习。因此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该要生动有趣,避免传统枯燥的课外活动形式。

(四)联系生活进行体验

体验需要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很多化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强生的的体验以及理解的过程,需要联系生活,结合生活的实际,有助于唤起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实际生活,指的是在体验的过程,将生活的情景引入其,根据实际生活的场景,联系到对话的场景,从而加深生的体验。

四、结

随着素质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加强职业院校育是促进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当前育在育系统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过程,应该要加强生的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生建立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体验模式,提效率。

作者:陈素香 李晓卫 谢娟 房秀霞 孙晓梅 单位:广东省梅州农业

4、三册经典对比证手法在考作的运用

在新概念三册,对比证的方法反复被运用到,至少出现了五别在篇章L12,L23,L38,L41 和L54的第一段出现。如果对这五篇的对比证段落仔细研读,会发现这些段落有着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构,有规律可循,所以对比证方法应该是三册不可忽略的一个部

这里我们就拿第12课为例。对比证出现在了第一段。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点:Most of us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life on a desert island(我们许多人对于荒岛生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之后作者讲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一种想法是imagine it to be a sort of paradise(认为荒岛是天堂);另一种想法是Life on a desert island is wretched(荒岛生活很可怕)。最后一句话是个总结句。作者正是通过两种呈对比的想法来证“人们对荒岛生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观点。需要读者关注的是,在两种成对立的想法之间作者用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过渡句: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另一种想法恰恰相反)。于是,一个结构清晰严谨、述有理有力的段落跃然纸上。

读罢上述五篇章的第一段,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两种相反的观点组成,而在相反的观点间,作者都运用过渡句,这里对对比证的过度表达稍作总结:

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L12)

on the other hand (L23)

but (L38)

…be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 (L41)

however (L54)

了解了对比证之后,我们不妨思考下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毕竟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针对当前的考作题,我们完全可以让它在我们的考场上发挥作用。这里以上海20xx年和20xx年的考作题为例,看看这一新概念三册反复出现的手法如何作为应试技巧运用到考试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通过描述你生活的一件事,说明人各有所长,无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写作首先要做的是审题,这个题目要求你在写章时做到两点:你的观点是支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用你生活事例证。如何引出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先就题话题先找到两个对立观点,然后再抛出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考官在批阅一片作时首先会注意考生是否偏题。那我们如何避免偏题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开头就告诉改卷老师你扣题了。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首段:

People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their talents. Some imagine themselves to be unconquerably intelligent. On the opposite, others tend to consider themselves a drop in the ocean, powerless and useles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truth in both ideas, but 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 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

先写人们对自己的天赋形成了不切实际的看法,然后写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自己绝顶聪明,另一种是自己如沧海一粟,微小无用。在这两个相反的观点之间有了on the opposite来过渡。这正是运用了对比证的手法,但是别忘了上述的两点考题要求。在列举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抛出自己的观点: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而后自然用过一个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的句子过渡到以下的事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如此一写,完全不用担心是否扣题的问题,因为在这一章首段告诉了考官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一个过渡句说明下内容是起到证作用的事例。当然不要忘记这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上述考题属于比较严肃的话题,如果遇到的话题涉及生活事件呢?下面再列举另一种风格的考作题。

老师要求你负责班级墙报(wall newspaper)工作并征求你的意见。在日记表述你的决定并谈谈想法。

我们首先还是要捉摸清楚考题的要点:你的决心;你的想法。负责班级墙报貌似是个小话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对比证的手法。比如在写自己的决心时,不妨先写一般人对这样一个老师指派的任务是何种态度,而后引出自己的决心。而在写一般人的态度时完全可以用上对比的手法。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首段:

People show different attitude when appointed to be in charge of wall newspaper. Those who regard the task as a great burden would decline it while those who long to serve their fellow students would accept it with great pleasure. As for me, it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yself, so when the challenge comes, I will accept it.

可以先用一句话总起人们会有不同的态度,而后写两个呈对比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这是个负担因而拒绝承担;另一种是渴望为民服务因而欣然接受。间运用的过度是while,这样可以将呈对比的做法浓缩在一个句子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提升。然后通过as for me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我的部决心。

当然,不要忽略作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该作是以日记形式出现,所以不妨将将这一比较正式的段落放在而非首。

这里暂以两个考作题为例,运用上新概念三册的对比证手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帮助大家真正地将这一结构手法活活用。

5、自我介绍

Chapter one:self-introduction

Tips:

name and age:My name is peter, I am six years old.

兴趣:My hobby is playing basketball.

个性:I am a talkative person.

My name is peter. I am six years old. I am from Taiwan. Many people ask me about my Chinese name because they think the meaning of it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I hope my friends can remember my English name rather than my Chinese one. My hobby is playing basketball. I usually play it with my friends after school, and I believe playing basketball will bring me good health. I am a talkative person.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me to keep quiet. Now I am studying in English, so I hope everyone can speak English to me. Otherwise I will feel very bad if I keep quiet.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初探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0293.html

← 返回首页